近代第一個公辦中醫急救醫院
近代第一個公辦中醫急救醫院
中醫的急救方法獨具專長,療效確切,并非一些人所誤解的那樣,認為中醫只能治療慢性病而不能用于急救?箲饡r期,中央國醫館與賑濟委員會合作建立的中醫救護醫院,是我國近代第一個公辦中醫急救醫院。
建立中醫救護醫院
1937年8月,日本飛機轟炸南京,軍民死傷甚多,下關難民傷亡尤慘。而當時缺醫少藥,只能眼看著那些無醫藥可治的傷兵難民死亡,而且還很容易導致瘟疫蔓延,軍心民心惶惶。
時任賑濟委員會委員長的朱慶瀾與國醫館館長焦易堂磋商,在南京老虎橋設立中醫救護醫院,下關熱河路設第一診療所,為大江南北的抗日兵民治病療傷。由陳果夫、陳立夫、彭養光、饒鳳璜、陳郁、張錫君、黎劍虹、焦江定等組成董事會,焦易堂任董事長,朱慶瀾任院長,張錫君、饒鳳璜、黎劍虹任副院長(《中醫救護章則摘要》)。
中醫救護醫院由賑濟委員會與中央國醫館會兩方資助,其中賑濟委員會每月資助5000元。救護醫院主要采用中醫藥治療疾病和內外傷,兼用新式器械進行救護工作,以向參加抗戰的傷病兵民提供服務為宗旨。
醫院每日由中醫師輪流前往義診、施藥,內科名醫有鄒云翔、隋翰英、周柳亭、沈仲圭、黃堅白等,外科名醫有虞尚仁、薛子仁、錢仲誼、王君毅及魯道南等。起初,收容由上海轉至南京的傷病官兵共八九百人;3個月后,住院人數增至數千人!芭e凡切傷、刺創、擦傷、裂創、搔創、槍創、彈片創等,經本院傷科醫師治療,獲效既眾且捷。尚有一部分負傷官兵,于秋陽烈日之中,或受濕熱之郁蒸,兼發癰疽疔瘡者,為數亦頗多,皆均應用中藥而臻全治”(《賑濟委員會設立中醫救護醫院工作報告書》)。南京失守后,奉命后撤,所有傷病官兵,移交戰地后方醫院治療。
焦易堂率領部分人員趕赴重慶后,于1938年3月成立中醫救護總院,院址在重慶大梁子,院舍寬敞,每日門診逐漸增加,最多時內外科達一千余號。貧病難民,受惠實多。且與西醫院交換難于醫療之病人,互相為之治療,而痊愈者頗多。又在重慶設立中醫醫務人員訓練班,訓練人才,并于重慶郊區設立中醫診療所18處,每所醫師2人、護士2人,以利疏散至郊區的民眾就醫問藥(《抗戰期間的中醫救護醫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