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醫學的三大流派第 2 頁
學院派
北平國醫學院
1929年時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的汪精衛主張廢止漢醫,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同意后,于當年2月召開中央第一次衛生委員會議,通過了要逐漸淘汰中醫的議案。“廢止案”引起全國人民和中醫藥界仁人志士的極大公憤。后經過全國中醫界同仁及請愿代表的努力,這次歷史上極為轟動的廢止中醫提案得以推翻。經過此番激烈斗爭,以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等為代表的北平名醫,深感“非振興中醫,決不足以自存”,決心開辦中醫學校,培養中醫人才,壯大中醫隊伍,提高中醫療效,中醫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1930年,以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為首的北平地區享有崇高聲望的老中醫聯合京都中醫界名流共同倡議設立“國醫學院”,最初命名為“北平國醫學校”,經過數次搬遷至豐盛胡同,改名為“北平國醫學院”,自第十一班改名為“北京國醫學院”。至此,民國時期北平地區的第一個中醫高等學院宣告創立成功。蕭龍友為院長,孔伯華、施今墨為副院長。1932年,因施今墨等另辦華北國醫學院,自此“北平國醫學院”改名為“北京國醫學院”,蕭龍友任董事長,孔伯華任院長。
學院要求報考生必須具有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經考試合格后入學,考生主要來自北平,部分來自天津、上海、山東等地。學院多層次辦學,因人施教,招收學生分研究班、醫科班、預科班三種層次。學制四年,畢業后跟師學習一年。學院聘請當時知名中醫任教。
在教育教學方面,蕭龍友和孔伯華等多次探討,學院授課的設置、構建一個中醫學術體系等問題,由于當時沒有編寫好的教材使用,蕭龍友和孔伯華就組織各任課教師根據中醫經典著作編寫教材,蕭龍友對各類課程都進行了深思熟慮地思考,并編寫了詳細的教學方案,他重視中醫藥教材的同時,認為中醫院校教育也應當包括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治療學等古今醫界各家學說。此舉對“北平國醫學院”教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在中醫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學院重視中醫基礎理論,更重視臨床教學。蕭龍友深知臨床經驗對醫學的重要性,他認為:術理并重,由器而道;天人合一,治病從本;辨證施治,用藥精益; 臨證詳審,最重問診; 立法靈活,知常達變; 摒棄隅見,融匯中西。學院很重視醫德教育,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蕭老和孔老都親自帶學生實習。 學院歷時15年,培養了大批高級中醫藥人才。許多學院早期的學生成了解放后中醫院校、醫院及研究單位的骨干。如哈荔田、顧小癡、馬龍伯、丁化民、王為蘭、姚五達、張作舟等,也為我國中醫學院校教育模式探索了一條科學之路。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