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醫藥的歷史
彝族醫藥的發展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到近代的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民族醫藥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彝族先民最初住在樹上,過著吃草籽樹果和狩獵的生活,在對植物口嘗身試,辯其甘苦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積累起關于各種植物的知識。彝族語言中(涼山)稱醫藥為“補此”,意為草藥、草木,很好得證明了彝族醫藥與植物的密切聯系[1]。同時,在長期的狩獵過程中,彝民對動物的知識也隨之發生和積累,有相當一部分的動物,都被彝族先民作為藥物使用,彝族民間驗方中也喜用善用動物藥。彝族醫藥中使用礦物藥較少,最早使用的有天然的硫黃、火硝和天然鹽塊,比如他們用硫黃和火硝的混合物來治療某些皮膚病有很好的效果。進入母系社會時期,生產力和生產工具進一步發展,彝族先民對植物和動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醫藥活動也開始出現。比如這一時期,有用豬蹄和南瓜根燉服治療牙痛,用瓦都(黃連)煎服治療腹瀉等。進入父系社會時期,偶婚代替群婚,是社會的發展,也是遺傳學上的一個進步,此時,對動植物的認識進一步積累,出現了治療蛇、密蜂蟄傷的動、植物藥,并知道了在遷徙中可躲避瘧疾和毒草,發明了酒,并能釀造有毒的藥酒。到了原始社會的末期,巫醫開始出現并活躍起來。原始的醫藥開始蒙上巫術迷信的唯心色彩。
奴隸制時期 公元初年到南詔彝族奴隸制建立前,戰爭頻繁,使得治療刀傷和骨傷的藥物有了很大發展,在今天的彝族民間仍然流傳著大量治療刀傷和骨傷的藥物及方法。這一時期,由于彝族同其他各民族,如漢族、羌族、藏族、苗族、傣族等的交往,彝族醫藥的傳統經驗有不少被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所吸收。當時的一些漢籍如《名醫別錄》、《華陽國志》等收載了不少彝藥,比如:麝香、牛黃、土蜂、堂螂附子、蕓香草等。漢籍還收載了彝族先民“刺肉取血”的原始治療疾病的方法。七世紀末,彝族烏蠻貴族建立六詔,不久,六詔統一,南詔政權成為以烏蠻為主體,包括白蠻建立的彝族奴隸制政權,全盛時期轄云南、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等地。南詔時代,彝漢交流十分頻繁,這一時期,彝醫和漢醫有了更深交流,一些彝族藥物載入唐時的漢醫書,比如:當時的漢族本草學家陳藏器編撰的《本草拾遺》就收錄了當時的彝族先民制作箭毒的植物“獨自草”,同時在這一時期,漢醫也流入彝醫區,為彝族所接受。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