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臟腑肝與脾的關系
中醫臟腑肝與脾的關系
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藏血,脾生血統血。因此,肝與脾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疏泄與運化、藏血與統血之間的相互關系。
肝與脾的關系具體體現在消化和血液兩個方面。
1.消化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膽汁,輸人腸道,幫助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所以,脾得肝之疏泄,則升降協調,運化功能健旺。所以說:“木能疏土而脾滯以行”(《醫碥·五臟生克說》)。“脾主中央濕土,其體淖澤……其性鎮靜是土之正氣也。靜則易郁,必借木氣以疏之。土為萬物所歸,四氣具備,而求助于水和木者尤亟。……故脾之用主于動,是木氣也”(《讀醫隨筆·升降出入論》)。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斷地輸送和滋養于肝,肝才能得以發揮正常的作用。總之,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則脾胃升降適度,脾之運化也就正常了。所謂“土得木而達”,“木賴土以培之”。所以說:“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木雖生于水,然江河湖海無土之處,則無木生。是故樹木之枝葉萎悴,必由土氣之衰,一培其土,則根本堅固,津液上升,布達周流,木欣欣向榮矣”(《程杏軒醫案輯錄》)。
2.血液方面:血液的循行,雖由心所主持,但與肝、脾有密切的關系。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統血。脾之運化,賴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賴脾之化生。脾氣健運,血液的化源充足,則生血統血機能旺盛。脾能生血統血,則肝有所藏,肝血充足,方能根據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來調節血液。’此外,肝血充足,則疏泄正常,氣機調暢,使氣血運行無阻。所以肝脾相互協作,共同維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
肝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也主要表現在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方面,這種關系往往通過肝與脾之間的病理傳變反映出來。或為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又名木郁乘土)而肝脾不調,肝胃不和;或為脾病傳肝,土反侮木,而土壅木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