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臟腑心與脾的關系
中醫臟腑心與脾的關系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統血,所以心與脾的關系,主要是主血與生血、行血與統血的關系。
心與脾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血的生成和運行,以及心血養神與脾主運化方面的關系。
1.血液的生成方面:心主血脈而又生血,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血賴脾氣轉輸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運化功能又有賴于心血的不斷滋養和心陽的推動,并在心神的統率下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故曰:“脾之所以能運行水谷者,氣也。氣虛則凝滯而不行,得心火以溫之,乃健運而不息,是為心火生脾土”(《醫碥·五臟生克說》)。脾氣健運,化源充足,則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養,則脾氣健運。所以說:“脾氣人心而變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氣化生”(《濟陰綱目》引汪琪語)。
2.血液運行方面:血液在脈內循行,既賴心氣的推動,又靠脾氣的統攝,方能循經運行而不溢于脈外。所謂“血所以麗氣,氣所以統血,非血之足以麗氣也,營血所到之處,則氣無不利焉,非氣之足以統血也,衛氣所到之處,則血無不統焉,氣為血帥故也”(《張聿青醫案》)。可見血能正常運行而不致脫陷妄行,主要靠脾氣的統攝。所以有“諸血皆運于脾”之說。
3.神志活動:心藏神,在志為喜;脾藏意,在志為思。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并賅意志……思動于心則脾應”(《類經·臟象類》)。五臟藏神,心為主導。人身以氣血為本,精神為用。血氣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統血。血為水谷之精氣,總統于心而生化于脾。血之與氣,一陰一陽,兩相維系,氣能生血,血能化氣,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氣血沖和,陰平陽秘,脾氣健旺,化源充足,氣充血盈,充養心神,則心有所主。心血運于脾,心神統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強則能主運化,而生血統血。因此,心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功能失調,以及運化無權和心神不安等,形成心脾兩虛之候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