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酒的藥理第 3 頁
(3)對胃腸道的作用:乙醇可刺激胃液分泌,主要增加胃酸而胃蛋白酶含量正常,乙醇可通過精神刺激使胃液分泌增加,特別是愛好飲酒者。乙醇也可興奮口腔和胃黏膜感覺神經末梢而反射性刺激胃液分泌,也可直接作用于胃,使胃泌素或組織胺釋放而使胃液分泌增加。由于主要是刺激胃酸分泌,因而含乙醇飲料不適用于消化性潰瘍患者o,胃內乙醇濃度10%左右使胃酸增加而胃蛋白酶減少,濃度超過20%,胃液分泌趨于抑制,40%及以上濃度則刺激黏膜使之充血、發炎、產生糜爛性胃炎。阿司匹林產生的胃損害可因乙醇而明顯加重。大鼠灌服10%、20%乙醇lml/鼠,使胃黏膜血流量(GMBF)增加,不引起胃黏膜損傷,如灌服40%乙醇或無水乙醇則使GMBF減少,并產生明顯的胃黏膜損傷。 胃黏膜表面凝膠樣黏液層的疏水性可防止H’和水溶性物質對胃黏膜的侵害。用大鼠在體胃灌流模型,以40%乙醇灌流5分鐘則可破壞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膠層的疏水性,在除去乙醇后1小時,尚不能恢復正常。喜飲烈性酒者多患慢性胃炎。
(4)對肝臟的作用:長期過量飲酒最嚴重的后果就是肝損害。可依次發生脂肪肝(肝內脂肪蓄積)、肝炎,最后發生不可逆性肝壞死和肝纖維化。可導致食管靜脈曲張和突然大出血。—次大劑量乙醇即可在大鼠或人引起肝內脂肪增多。其機制比較復雜,主要因大量乙醇引起的應激反應導致交感興奮,使脂肪組織釋放的脂肪酸增加,以及由于乙醇增加了機體代謝負荷,使脂肪酸氧化受損。
長期飲酒引起肝損害還有一些其他因子,主要是營養不良。酒本身可供給熱量,200g乙醇約可提供5 857.6千焦熱量,但與其他食物不同,它不能供應維生素、氨基酸或脂肪酸。嗜酒者多表現為長期營養不良,主要是由于酒對細胞的毒性而致肝損害。大鼠每日灌服乙醇790mR/kz,1個月后,肝細胞膜脂質過氧化物(LPO)仍正常;2個月后,則kPO明顯高于對照組,Na—K—ATP酶活性減低,3個月后肝細胞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過氧化氫酶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乙醇可引起肝細胞膜脂質過氧化損傷。上述灌服乙醇大鼠1、2、3個月,肝組織胞漿谷胱甘肽(GSH)水平有逐月增加趨勢,但統計學無顯著性,谷胱甘肽轉移酶(GST)在2個月時較對照組明顯升高,而1和3個月時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別。在體外,小劑量乙醇對大鼠肝臟GST有—定激活作用,GSH和GST增加對機體的解毒功能是有利的。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