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酒的藥理第 2 頁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中等量乙醇可擴張皮膚血管,故常致皮膚發紅而有溫暖感。但如用作御寒藥,實屬不當。因寒冷時皮膚血管收縮為一種保護性反射。飲酒后抑制了血管運動中樞,皮膚血管擴張,使大量熱量損失,更增加凍死的危險性。乙醇有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乙醇對人冠狀血管并無有益作用,對穩定性心絞痛病人,乙醇可使引起心絞痛所需的運動時間縮短,也使冠心病人產生心電圖心肌缺血性變化所需要的運動時間縮短。乙醇在足以產生面部血管擴張和輕度醉酒的劑量時,并不引起腦血流或腦血管阻力的改變;但在嚴重酒精中毒血濃度(300mg/d1)時,則可明顯增加平均腦血流并降低腦血管阻力,但腦對氧攝取則減少。對大鼠基底動脈痙攣模型,靜注0.5%乙醇20ml/kg有明顯減少基底動脈痙攣的作用, 乙醇對血循環;的及時效應比較小,攝人中等量乙醇,血壓、心輸出量和心肌收縮;幻均無大的變化。但在急性、重癥酒精中毒時,由于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抑制,可引發心血管功能抑制。長期過量應用乙醇對心臟可引起不可逆損,是心肌病最重要原因之一。
有證據表明,適度飲酒可減少冠心病發病率。其機制系通過對血漿脂蛋白的影響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流行病學調查和對志愿者的實驗研究證明,乙醇在每日劑量不足以產生明顯中樞作用時,在幾星期期間,即可升高血漿高密度脂蛋白(HDL)濃度,從而可拮抗動脈粥樣化的形成而產生保護作用。人群調查顯示,飲酒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水平顯著高于不飲酒組。家兔灌服乙醇后,HDL—Ch很快明顯上升,停藥后HDL—Ch下降。酒精中毒患者血清膽固醇水平明顯低于正常人,急性酒精中毒者又較慢性酒精中毒者顯著低下。人在正常飲酒時達到的濃度(10-20mmol/L)即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能是由于抑制花生四烯酸生成所致。在體外,白酒(含乙醇56%)2.5ul、5.0ul、7.5ul和10ul加入到從同一個體分離出來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漿200ul,以ADP為誘導聚集劑,4個劑量組對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且與乙醇劑量呈正相關。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