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與傳統文化第 4 頁
三是調暢氣機和內氣。傳統氣功認為,三調結合,“動靜適宜,氣血和暢,百病不生,得盡天年”。調身煉形,以“導引……宣暢氣血……”如五禽戲、八段錦等功法,“通過“引體令柔”的形體運動,達到“導氣令和”的氣血宣暢,是一種以“外動”帶動“內動”、以“動”促進“和”的作用過程。調息煉氣,既可補內氣,如內養功等納氣派功法,通過強調吸氣,將“天地之氣歸我”,以增強人體機能;又可“引氣攻病”,具體操作是,“每體不安處,則微閉氣,以意引氣到疾所而攻之”;還可泄病氣,如六字氣訣等吐氣派功法,以強調呼氣為主,操作時通過長呼短吸、呼-停-呼-吸等形式,將“我之氣還天地”,起到祛邪瀉實的作用,最終維持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和。調心煉意,以“心”主導,保證氣的出入有度、升降有常、運行有序。正如《雞鳴普濟方》所曰:“意者氣之始,意有所到則氣到。”
四是相反相成和臟腑。這種和在八段錦、六字訣中體現的非常明顯。
八段錦中的第二節、三、五節等是氣功療法中和的典范。第二節“左右開弓似射雕”,主要作用于肝肺兩臟,古舊稱為“左肝右肺似射雕”。東方生肝位于左,西方生肺位于右,肝肺之間的相克關系,以及它們在氣機升降調節方面的作用,決定了它們對五臟調和,乃至人體和諧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鍛煉時在意念與呼吸的配合下,通過“拉弓射雕”樣操作,促進肝肺之間維持正常的相克關系,并由此對氣的升降起到調節作用。第三節“調理脾胃須單舉”。鍛煉時,一手上舉、一手下按至極。如此通過在意念指導下的舉按和與此相配合的呼吸,維持氣機升降,調整脾胃功能。第五節“搖頭擺尾去心火。”鍛煉時,以腰為軸心使上體旋轉。其意義是,通過轉腰間接地按摩兩腎,以滋養腎水,并上濟至心以祛心火,達到交通心腎、平衡水火的作用。這是氣功調和臟腑關系的一個縮影。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