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與傳統文化第 3 頁
4.中庸致和
“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被借鑒到氣功領域后,就成為其追求的目標之一。氣功中的和主要體現在它的操作與實際應用中,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動靜結合和形神。形與神是人體生命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形與神的協調統一,是人體健康的先決條件,只有“形與神俱”,方可“度百歲”。氣功的最大特點就是對人體身心的全面調節,故專家將氣功定義為身心鍛煉的方法。但形與神的保養要求并不相同,養形宜動,養神宜靜,“人之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一般認為,氣功中的靜功側重于養神,即對人體心理的調節;動功則重在養形,即對人體生理的調節。代表性的靜功,如顏回的坐忘、陶弘景總結的六字訣;動功如八段錦、易筋經等。盡管如此,但無論是靜功還是動功,鍛煉時必須堅持動靜結合,即“動中求靜,靜中有為,動靜有作”,因為“能動能靜,所以長壽”。而真正的動靜結合類功法則是綜合了養形與養神長處的一大類功法,其特受研究者與鍛煉者的歡迎,流行至今。現代功法中的三圓式站樁功、五行掌等即為這方面的代表。
二是辨證施功和陰陽。主要體現在選功與練功兩個方面。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應用在氣功療法上就是辯證選功,一般先辨虛實,“虛病宜存想收斂,固秘心志,內收之功以補之;實病宜導引按蹺,吸努掐攝,散發之功以解之”;然后分辨寒熱,對其中虛寒與虛熱證,分別采用服日光(日氣)法或服月芒(月精)法。這是一類以調心煉意為主、結合調吸吐納的靜功。鍛煉時,意想體內有日(月)的光(芒)。其中意想日光并將它隨吸氣而“服入”體內的稱為服日光(日氣)法,常在上午、中午鍛煉,功能補益陽氣;意想月芒并將它“服入”的稱為服月芒(月精)法,常在農歷初一至十五的晚上練,有滋養陰液的作用。對有陰陽失調的患者,可辨證選用,以平衡陰陽。氣功療法與藥物療法不同,在臨床不可能、也不可以頻繁地改變所練的功法。這就需要依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特別重要,對同一種功法采取不同的練法。如在呼吸方面“熱病宜吐故納新,口吐鼻納以涼之;冷病宜存氣閉息,用意生火以溫之”。又因為“凡入氣為陰,出氣為陽”“故微者不能呼,陰微者不能吸”,但健康之人可以平衡用之,“能出入陰陽,合其真也”。在意念方面,可用意想之寒熱來平衡人體之陰陽,如“用陰氣冷如冰鐵,用陽氣如火燒身……陽時用陽氣,存想在陰冷病灶部位,陰時用陰氣,存想火熱病灶部位”。由此形成的想冰天雪地以滋陰瀉火、想周身發火以溫陽散寒的方法,至盡仍在氣功中被應用。在形體動作方面,“有火者,開目;無火者,閉目……欲氣上行以治耳目口鼻之病,則屈身為之;欲氣下行以通二便、健足脛,則偃身為之;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足病者,視腳”。在動靜結合方面,陰不足者,宜靜多動少;陽不足者,宜動多靜少。凡此等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