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茶業的由盛轉衰:(一)炒青綠茶的獨步于時
明清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兩個王朝,也是我國古代或傳統茶業、茶學由極盛走向衰落的一個大的轉折時期。在這個階段中,我國茶事的發展,極為紛繁復雜。舉要來說,一是這一時期我國團茶、餅茶的進一步邊茶化,末茶漸漸衰微,葉茶和芽茶成為我國茶葉生產和消費的主要茶類;二是隨我國飲茶和茶葉加工技藝的變革及發展,這一時期主要在明代中期和后期,我國古代制茶和茶樹栽培等生產技術、我國古代或傳統茶等,也由古代社會可能達到的高度上,開始趨向衰退;三是在國際上,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這時由工業革命后全面進入向近代的發展,他們在想方設法擴大市場的同時,也不擇手段地大肆進行殖民侵略,反映在對華茶葉貿易上,東印度公司為了消除長期出超的局面,異想天開地想出了以有毒的鴉片來換取我國有益健康的茶葉的做法,使我國白銀大量流向英國,結果導致爆發了震驚世界的鴉片戰爭;使我國和我國茶業,在屈辱和被侵略中痛苦地步入近代的。
(一)炒青綠茶的獨步于時
明代是我國茶類生產和制茶技術上,繼宋之后最為發展的一個重要時代。在元朝時,如前所說,民間一般雖已改飲葉茶和末茶,但是,由于貢焙生產進奉王室的茶葉,沿襲宋制,仍還是以龍鳳團茶為主,所以,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繼續認為是以“臘茶最上”。至明代時,如有些古書所記:“國初建寧(指武夷御茶園)所進,必碾而揉之,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如蔡君謨所貢茶禮。太祖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采芽以進。”①這也就是說,朱元璋在建國初年廢除貢焙和貢焙專門采造團餅的舊制后,散茶和芽茶、葉茶才最終擺脫貢御茶的影響,較快而全面地發展起來。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民間和貢茶在不用團茶和餅茶以后,這不等于團、餅一類的緊壓茶的衰亡和消失。適恰相反,事實是明清團茶和餅茶不但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且在邊銷和出口貿易中找到了他們的出路和發展。以黑茶為例,此茶源起四川,據記載,早在洪武初年四川即有生產。后來隨茶馬交易的不斷發展,不但四川黑茶的產量愈來愈多,一些原來不生產黑茶的省區,有些地方也開始轉產這種茶類。如湖南,明前期也沒有產黑茶的記錄,至萬歷時(1573—1620),各地開始仿制,入清以后,黑茶竟形成為安化等一些地區的一種名產和特產②。所以,明初罷貢龍團以后,散茶特別是炒青綠茶的迅速發展,不是一種排他性的發展,而是和其他茶類(包括緊壓茶在內)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種協調發展。
明朝散茶的全面發展,首先表現在各地名茶的競起上。宋朝時,散茶的名品,只有日鑄、雙井和顧渚等少數不多幾種。但至明代后,如黃一正在《事物紺珠》中所記,其時比較著名的就有雅州雷鳴茶,荊州的仙人掌茶,蘇州的虎丘茶、天池茶,長興和宜興的羅茶,以及西山茶、渠江茶、紹興茶、界橋茶、白露茶、牛扼嶺茶、舉巖茶、龍井茶、鶴嶺茶、鳩茶、潭州鐵色茶、衡山茶、丹棱茶、昌合茶、青陽茶、廣德茶、萊陽茶、海州茶、羅山茶、西鄉茶、城固茶、石泉茶、長興茶、顧渚茶、龍坡山子茶、方山茶、嚴州茶、臺州茶、紫青茶、香城茶、饒州茶、南康茶、九江茶、吉安茶、崇陽茶、嘉魚茶、蒲圻茶、沙溪茶、蘄州、荊州茶、施州茶、橫紋茶、嫩綠茶、納溪茶、新添茶、北苑茶、平越茶、朝鮮茶、巴條茶、南川茶、黔江茶、彭水茶、武隆茶、酆都茶、感通茶、峨嵋茶、瀘州茶、烏蒙茶、芒部茶、播州茶、永寧茶、天全茶、建始茶、開茶、武夷茶、南平茶、泰寧茶、陽宗茶、廣西茶,金齒茶、灣甸茶、賓化茶、白馬茶、涪陵茶、毛茶、火井思安茶、真香、都濡高株、香山茶、南木茶、騫林茶、建寧探春、先春、次春、三貢茶①等共96種。
《事物紺珠》成書于萬歷初年,上錄茶葉,其地南從云南的金齒(治位今保山縣)、灣甸(治位今鎮康縣北),北至山東的萊陽,包括今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陜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和山東等15個省區。上錄這些茶葉,有些是名茶,有些是一般的地產,而且產量也有多有少,但不管怎樣,這些大多都是商品茶這是可以肯定的。另外,還要指出的是,在這96種茶葉中,大多數是第一次出現的新茶名,這也就是說,這些新見的茶葉,都是在明代萬歷以前的一二百年間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明朝芽茶、葉茶的突出發展,還表現在制茶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上。散茶包括炒青,是唐以前就存在的古老茶類,但是,在我國古代文獻中,關于其具體工藝,直至元朝王禎《農書》才簡單提及。如其載:茶葉采好以后,“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佈火,烘令干,勿使焦。” ①王禎這里記述的,是蒸青制作過程。元代和宋,是我國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轉變為以散茶為主的過渡時期,所以其殺青大多沿用蒸而較少用炒,這正是從緊壓茶轉向散茶很自然的胎記。
從上面所引的蒸青制作過程看,雖然從殺青一揉捻一焙干已系統介紹完了整個工序,但這和明代文獻中所見到的制茶技術來說,顯然要粗糙和原始得多。
明代制茶,如聞龍《茶箋》所說:“諸名茶法多用炒,惟羅宜于蒸焙”②;這里講得很清楚,明代除宜興和長興之間羅茶繼續使用甑蒸外,所有高檔茶,一般都只炒而不用蒸來殺青了。這一點,在明代茶書中反映得也很清楚。如前所說,在我國唐宋茶書中,言制茶,只講團、餅制法;至元朝的農書中,制茶工藝團餅就降為次要地位甚至不再提及,而主要或只講蒸青散茶的制造了。這也就是說,在我國古代茶書和農書中,有關茶的制造技術,都是選擇或主要就以當時飲用和生產的主要茶類為介紹內容的。至明代時,社會上飲用和生產的茶葉以炒青為主,所以在茶書中,講制茶一般也主要只介紹炒青的生產流程了。不同的是明代茶書中關于制茶技術的介紹,較過去茶書和農書中所載要更具體和詳盡。
以羅廩的《茶解》為例。在《茶解》中總結和所載的炒青制作技術要點是:采茶“須晴晝采,當時焙”,否則就會“色味香俱減”。
采后萎凋,要放在簞中,不能置于漆器及瓷器內,也“不宜見風日”。炒制時,“炒茶,鐺要熱;焙,鐺宜溫”。具體操作時,“凡炒止可一握,候鐺微炙手,置茶鐺中,札札有聲,急手炒勻,出之箕上薄攤,用扇扇冷,略加揉擔,直至烘干。”①這段記載,系統介紹了炒青綠茶加工過程中有關殺青、攤涼、揉捻和焙干等全套工序及技術要點,在這之后,羅廩接著強調指出,殺青后要薄攤用扇,原料要新鮮,葉鮮,膏液就充足。殺青,要用“武火急炒,以發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炒后,“必須揉擔”,如安徽休寧的松蘿,在選揀以后,還要“將葉摘去葉脈”,然后再炒制。無疑,這是我國也是世界古代茶書中有關制茶最全面、系統和精確的總結。這些經驗,不但在近代制茶科學技術出現之前,一直被人們奉為我國傳統制茶學說和名貴炒青綠茶采造的典范,而且即使到現在,也仍然是各地加工制造各種高檔綠茶所沿用和遵循的工藝及原則。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