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茶業的發展和變革:(四)遼金茶事
遼金是我國兩宋時在北方所建立的和宋前后對峙的兩個政權。遼的范圍,主要占居我國北方燕、云十六州的長城以北的廣大區域。其五京中:東京為今遼寧遼陽市,西京為今山西大同市,南京即今北京市,上京約在今內蒙昭盟巴林左翼旗附近,中京位今昭盟寧城縣。北宋初年,在宋太宗時,曾二次出兵攻遼,企圖收復長城一帶遼國占地,結果二戰皆敗,自此遼騎也經常越界南侵,劫掠騷擾,威脅著北宋的邊境。公元1004年,遼統治者親率大軍南下,一直打到黃河邊,宋、遼軍隊在澶州(今河南濮陽)相持時,宋真宗為急于實現停戰,接受了遼方提出的每年交納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撤軍條件,這就是所謂“澶淵之盟”。遼宋訂盟以后,宋遼之間也大體保持了一個世紀比較安寧的邊界。金是女真人奪遼以后繼遼與宋對峙的政權。女真人原居松花江流域,唐初時建渤海國,五代時為契丹人所滅以后,其黑水部轉屬契丹并改名為女真。12世紀初,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于1115年建立“金國”;1125年金滅遼以后,金人就開始了與宋爭奪中原的斗爭。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虜徽、欽二宗,北宋政權也隨之滅亡。1129年,金兵主將兀術再次率兵南侵,渡黃河后經徐州泗川直逼揚州,宋高宗倉惶出逃,金兵窮追300里,一直打到杭州、越州(今紹興)和明州(今寧波)一線,把宋高宗等王室權臣趕入海中,其時以至后來,只是中原人民不斷掀起反金斗爭,才使宋高宗又回到臨安,從而重新出現了一個金、宋南北對峙的局面。前面四節,我們都是講的宋和南方的茶業情況,北方遼金的茶事、茶政情況又怎樣呢?下面我們用不長的篇幅附作一說。
契丹人建遼之前是否飲茶?文獻中未見反映,但是,在遼國的有些地區,至少南京、西京和燕、云十六州一帶的原來漢人居住區,飲茶是在中唐時便轉相仿效,形成風俗了。至于契丹人,則至遲在五代時就已有飲茶的習慣,據稱早在南唐時,契丹就有驅“羊三萬口、馬二萬匹”至南唐“價市羅綺、茶藥”的記載。入宋以后,特別是澶淵訂盟的百年對峙時期,北宋政府在邊界上設立了不少專與遼國通商的“榷場”,宋人以茶葉(包括茶具)、鹽、鐵、絲綢和各種器物,來換取契丹的牲畜、毛皮等土產。在這一長期交易中,輸遼宋貨,尤以茶葉為大宗。這即是說,在北宋時,由于我國南方茶葉能源源不斷運銷遼境,所以在廣袤的遼國北土上,飲茶和茶葉文化,也明顯有一個較大的發展。這一點,近年在河北宣化下八里村發掘遼代墓群時發現的多幅茶事壁畫,就頗能說明問題。
在宣化下八里村6、7和10號遼代墓壁畫中,其畫面都有茶具或與茶事有關,過去報刊對此稱之為“茶道圖”。這里插說一句,關于把這些壁畫名之為“茶道圖”,似可斟酌。以大家報道和研究較多的7號墓中的壁畫為例,實際是一群孩童到書房和茶室的戲鬧圖;既無內蒙赤峰沙子山元代墓葬壁畫那樣烹煮、沖點過程,也不見主人會客品飲的場面,恰恰是僅有茶和茶具并未展示或體現飲茶之道的一幅圖畫。筆者認為這與其說是“茶道”,不如稱之為“茶寮”或“茶室”圖為好。從所附7號墓東壁這張壁畫的畫面來說,我歸納為“三一、二”:即一套食盒,一套茶具,二張桌子,一圈人。畫的中間,是桌子、食盒、茶具和站在其間的一位年輕主婦。在畫面外圍的7個男女孩童(四漢三契丹裝束)分成二組,右面三個孩子為一組,一個稍大些的男孩跪在地上,肩上站著一個正在從掛籃里“偷取”桃子的女孩,附近另站著一個彎著腰用衣襟仰接女孩拋下的桃子的男童。左上角的四個孩子,見大人的突然來臨,害怕地相偎躲在食盒后面的桌旁,既想躲避一場責罵,又不忍離開那衣兜里的已經到手的幾只桃子。下面再講講物的擺設。在一疊蓋放好的食盒后面,相鄰放著二張桌子。一張桌上放有幾本書籍和幾件文房四寶;另一張桌上放的是飲食器,有6只白瓷碗、4只白瓷碟、1只白瓷托和1把執壺及果盒等。在食盒和桌子右邊地上,一排放有茶碾、茶盤和茶爐三組茶具。茶碾有碾槽和碾軸二個組件;茶盤中放有曲柄鋸、茶刷和餅茶各一;茶爐則分爐座和爐身二層,另外上面還置有一把銀執壺。
那么,上面圖中這些器物,又能向我們說明些什么情況呢?其一是前面已提到,根據此屋陳設,既不是臥室,也不象一般的書房,而當是接待來賓或專門飲茶的客廳和茶寮。第二,由食盒、果盒、茶盤和茶爐的施漆和造型等情況來看,這些遼國地區的殷富之家,不但茶葉、茶具來自南方,其飲茶的禮俗,也大致達到與南國相仿的程度。很明顯,客廳或茶寮中設置的食盒,除存放各色茶葉和茶食以外,當還有一些點茶用的配料和藥物。這就猶如北宋時朱凇鍍賈菘商浮分興擔骸敖袷浪?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先公使遼,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后點茶,至飲食亦先水飲,然后品味以進。”①在唐宋的文獻中,常見“茶藥”和“茶湯”聯用,這顯然是以茶、湯待客禮俗俗語的一種反映。遼國先湯后茶,這和南方有些地方待客的風俗正好相反;但這正如朱方流傳遼國的。第三,這時遼國不僅形成了與宋土基本相近的飲茶習俗和茶葉文化內涵,而且在茶文化的地區化、民族化方面,也已取得了不少進步和發展。如圖中所出土的白色瓷碗和瓷托之類,就和南方特別是建甌一帶崇尚黑盞的風氣不同,這些瓷器,很可能是定窯、磁窯和遼境內各窯所生產的。其次,其碎茶用具有鋸不用錘,這可能是適于游牧需要的一種適應性改革。再是“遼墓壁畫中煮湯器不用金屬制的,而用銀銅執壺直接煨于爐口之上,這一點和中原不同,可能受了游牧民族用銀、銅壺煮奶茶的影響有關。”②由上面幾點,我們對遼時我國北方飲茶和茶葉文化的概況,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二點結論:即遼國至遲到遼國后期,不但燕云十六州農區的漢族和契丹人具有了和南方相差不多的飲茶習俗和文化;就是留居在塞北廣大草原游牧的契丹牧民,也已形成了適合自己的飲茶方式和文化內容。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