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爾經過10多年潛心研究,對人際交往中所保持的距離,別出心裁地用數字作了表述:父母與子女間的距離為18英寸;親戚朋友間距離為1.5-4英尺;一般人之間的距離為4-12英尺。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最親密,心理距離也最短。
然而,日前濟南市棋盤街小學舉行的一次溫情融心互動活動卻顯示出,在孩子們眼里,父母與自己之間的距離已經很遠很遠了。這令父母們大吃一驚。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溫情融心互動活動就是要為家長、學生、老師三方提供一次平等的、心理溝通的機會。棋盤街小學校長于冠軍說。10月16日,該校四、五、六年級的近200名學生和自己的家長一起來到學校,與老師進行了一對一地交流。在交流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真實感受,向父母、老師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我最不喜歡媽媽落井下石。六年級三班的張在明怯怯地說,每次爸爸訓我的時候,媽媽都會上來幫爸爸的腔。本來被爸爸訓就夠慘的了,媽媽不但不安慰我,反而……這讓我感覺到在他們倆面前特別孤獨,甚至想離家出走!張在明眼里噙滿了淚水。
五年級三班的王浩林也有同樣的感受:家里馬扎斷了,爸爸沖著我說肯定是你干的,媽媽就跟著說肯定是你干的,其實我自己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但既然兩人都認定是我,那我也只好承認了。
平時老師給家長打電話、寫紙條,沒有一次不是為了告狀;每次家長來找老師,也都是為了告狀。不少孩子認為,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這種交流讓他們感到反感和孤獨。
在老師眼里,肖立(化名)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有思想、有主見,愛好廣泛,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可他的媽媽一坐在老師面前,就數落他的缺點,對肖立有著無數個不放心。平時,她總是盡可能地守著兒子——肖立做作業,她守著;肖立出去玩,她陪著;甚至當肖立和同學們一起搞活動時,媽媽也要守在一邊。
肖立本來一直很順從母親的安排。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有了主見,媽媽老跟在身后,他感到很煩躁。他說:媽媽離我越近,我心里就覺著越遠。
其實,棋盤街小學的孩子們反映的這種狀況很有代表性。某中學曾對100名初三學生做過一次隨機調查,結果是:71%的孩子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28%的孩子不愿和父母講心里話。在回答你最親近的人是誰時,41%的學生回答是同學,28%的學生回答是老師,只有12%的學生回答是父母。從這兩組數據中可以看出,孩子與家長的血緣關系與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不成正比。
而對家長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八成家長感到自己和孩子之間存在距離和隔膜。
孩子有心里話,先是跟同學講;如果老師比較容易溝通,孩子也會選擇跟老師講;對于家長,他們是能不說的就不說。有著16年教學經驗的濟南實驗初中教務處副主任王紅衛這樣評價當前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距離。
濟南市緯三路小學德育主任劉然則告訴記者,孩子與家長溝通少、交流困難、距離大的現象確實比較普遍,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級。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有時學校請家長來學校,或是去學生家家訪,交流起孩子的近況,很多家長都非常吃驚,很多事情他們根本不知道。
而且現在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出現兩極分化——有的對孩子特別嚴格,要求孩子練琴到幾點鐘,差了一分鐘就用皮帶抽;有的則過于民主,不僅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且對于孩子不遵守學校紀律,家長都表現出極大的寬容。劉然說,實際上這兩者都做得有些過了。家長應把握好與孩子的距離,但真正能把握好的確實很少。
種種跡象表明,其實家長非常希望能與孩子好好地溝通交流。但為什么會事與愿違?記者采訪了山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李鷹。
李鷹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長的一些觀念和方式方法不對,這使得家長總也走不進孩子心里去。首先,不少家長并沒有樹立起平等對話的觀念。在中國很少有平等與孩子交流的家長。面對孩子,大部分家長總是居高臨下,認為自己是教育者,孩子是受教育者,孩子就得聽家長的。再就是方式方法問題,其實很多家長并不了解孩子,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點,尤其是處于青春期中的孩子的心理變化。事實上,整個社會也缺少真正的家長學校,去幫家長們了解自己的孩子。
其實,根本的問題還在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有的孩子就告訴記者,家長與他交流的內容僅限于學習,即使我只是打碎了一只花瓶,媽媽說著說著也會扯到學習上,就又會翻起陳年舊賬地罵一通。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家長與孩子心理距離的形成源于兩代人在期望值上的差距。
追根溯源,這個問題與社會發展現狀密切相關。李鷹說,當前國內就業途徑還不夠暢通,孩子成績的好壞決定著自己的未來。發達國家就不同了,那里強調個性張揚,父母不會干涉孩子的發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