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情志養生第 2 頁
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序中暢言養生的重要性,同時責怪和痛斥時醫、時人無視養生,是“舉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榮勢,企踵權豪”,“準名利是務”,實在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勸導世人要重生命,固根本,可謂“曉之以理,動之以理”。可見,關于情志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仲景當時已比《內經》作者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國時名醫華倫,不畏殺身之禍,以激怒療法治愈太守篤病的事跡,見于《后漢書》的記載而廣為人知。他還“曉養性之術”,重視心理衛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專有“養性”之論,不僅整理了唐以前有關調神養心方面的論述,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在“道林養生”中的十二少、十二多,皆是對情志保健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認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類致病因素中的一大類,非常突出地強調了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在其所著《儒門事親》中,極為重視心理治療,對于《內經》的“以情勝情”療法,進行了深刻的研究,還創造了“習以平之”等意療方法。
明、清時期,心理保健學說有了新的開拓和特點,如《攝生集覽》中提出“養神為首”,即雖然保養之法可數以萬計,但養神是第一位的。在睡眠與精神的關系方面認為,指出不寐與情志有關,倡導“入寐之法,首在清心”。在《遵生八箋》中還提倡鑒賞書畫、文房四寶、各種花卉及游覽、登高等活動,以陶冶精神,實為當今旅游、登山以健心身觀點的理論之源,至今仍給我們以方法論啟迪。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