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節 中醫兒科學發展簡史第 3 頁
四、中醫兒科學的新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國家發展我國傳統醫學的政策支持下,在現代科學技術飛躍進步的學術氛圍中,中醫兒科學和其他中醫學科一樣,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20世紀50年代開始了現代中醫中等和高等教育,70年代開始中醫兒科學碩上生教育,八十年代開始中醫兒科學博士生教育,90年代又開始進行在職醫師的繼續教育,這種現代的完整教育體系,不僅為中醫兒科界輸送了大批人才,而且使中醫兒科隊伍素質不斷提高,成為學科發展的保證。 建悶以來,整理出版了歷代兒科名著,發掘了一大批對臨床具有理論指導和實踐應用價值的可貴資料。就中醫兒科學若干基礎理論問題進行了學術爭鳴,認識漸趨一致。兒科診法應用,豐富了傳統四診內容,在四診客觀化如色診定量、舌診微觀化、聞診聲音分析、脈圖分析等方面都進行了研究,而月。嘗試把利用血液化學、超聲影像等現代技術方法取得的微觀辨證資料,與應用傳統四診手段取得的宏觀辨證資料相結合,發展了兒科辨證學。 在預防醫學方面,我國古代養胎護胎的經驗得到總結推廣,對促進優生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孕婦服藥,預防新生兒胎黃、胎怯等的發病,取得了有創新意義的成果。對體弱兒童辨證給藥,調整體質,增強臟腑生理功能,減低,廠反復呼吸道感染兒和脾胃虛弱兒的發病率,延長了哮喘、腎病綜合征等復發性疾病的緩解期。中藥保健藥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開發應用,對增強體質,保護易感兒,降低發病率,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臨證醫學方面,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進步和科研方法的應用,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診療水平大為提高。應用小兒暑溫理論指導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辨證論治,降低了病死率和后遺癥發生率;應用胎怯理論指導低出生體重兒的治療,提高了生長發育速度,增強了體質,降低了死亡率。對哮喘、肺炎喘嗽、泄瀉、癲癇、胎黃等兒科常見病的研究不斷深入;對厭食、兒童多動綜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疾病的辨證論治總結出了規律;對腎病綜合征、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急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熱、新生兒硬腫癥等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取得成果。一批兒科新劑型藥物,如口服液、注射液等投入臨床使用。在臨床科研中引進了實驗手段,通過臨床檢驗、動物實驗,不僅證實了中醫藥的臨床療效,說明了藥效學原理,而且為進一步提高療效、篩選方藥、改革劑型等,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中醫兒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目前正在向著學科現代化的方向前進。中醫兒科學的現代化,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源于傳統中醫兒科,適應未來社會需要,與各現代科學學科自然銜接、協調發展的全新理論和實踐體系。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科學研究是其必由之路,人才培養是其基礎工程。相信經過長時期的努力,中醫兒科學的現代化,將會隨著整個中醫學的現代化而逐步實現。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