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節 中醫兒科學發展簡史
中醫兒科學的發展歷史,可以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中醫兒科學的萌芽期(遠古-南北朝)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原始的醫學活動。據考古學家考證,我國69萬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壽命大約只有14歲,因而可以說,人類早期的醫學活動中,包括了相當部分的兒童醫療保健內容。《山海經》中所載巫方是傳說中我國最早的兒科醫生。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兒科醫生則始見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人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古代醫籍中關于兒科疾病的早期記載見于西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書中有關于“嬰兒病癇”、“嬰兒瘛”的記述。《漢書·藝文志》載有“婦人嬰兒方”19卷,是早期的婦兒科方書!秲冉洝凡粌H建立了指導各科臨床的中醫理論體系,而且提出了有關兒科的不少論述,如小兒生長發育、體質特點、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診斷及預后判斷等。《傷寒雜病論》建立的辨證論治體系,特別是臟腑論雜病,對后來兒科辨證體系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時期已有兒科醫案記載,如西漢名醫淳于意(倉公)曾以下氣湯治小兒氣鬲病,東漢名醫華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兒下利病。《隋書·經籍志》記載南北朝醫藥書中專門列出兒科、產科等醫事分科,同時也出現了小兒醫學專著,如王末鈔的《小兒用藥本草》2卷,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37卷等。
二、中醫兒科學的形成期(隋朝-宋朝)
隋唐時期,政府重視醫學教育,在太醫署內由醫博士教授醫學,其中專設少小科,學制5年,促進了兒科專業的發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其中論小兒雜病諸候6卷。該書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時見風日……常當節適乳哺”等積極的小兒護養觀。將外感病分為傷寒、時氣兩大類,內傷病以臟腑辨證為主,詳論兒科病因證候255候。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嬰孺方”2卷,收錄兒科用方3m余首,將兒科病分為9門,論其理法方藥。 相傳至今的最早兒科專著《顱囟經》,流行于唐末宋初,提出嬰幼兒體屆純陽的觀點,論述小兒脈法及驚。癇、癲、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證治,北宋錢乙,字仲陽,對中醫兒科學體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貢獻,因而被譽為“兒科之圣”。錢乙的主要學術建樹,由其弟子閻季忠編集于《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該書歸納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為“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對兒科臨床有直接指導意義。錢乙從兒科特點出發,在四診應用中尤重望診,對“面上證”、“內證”,痘疹類出疹性疾病的鑒別診斷等,都有較詳明的論述!缎核幾C直訣》建立了兒科五臟辨證體系,捉出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等,成為中醫兒科辨證學中最重要的力法。他制訂兒科治則治法,從五臟補虛瀉實出發,又注意柔潤清養,補運兼施,攻不傷正。他善于化裁古方,根據兒科特點創制新方,制劑以成約為主,切合臨床應用。 北宋時期,天花、麻疹等時病流行,名醫董汲擅用寒涼法治療,總結撰成《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是為天花、麻疹類專著之始。南宋劉昉等編著《幼幼新書》40卷,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兒科學著作。南宋時還有《小兒衛生總微論方》20卷,對兒科各類疾病廠-泛收錄論述,包括多種先天性疾病。書中明確新生兒臍風撮口是由于斷臍不慎所致,與成人因破傷而患的破傷風是同一種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斷臍,主張用烙臍餅子按臍燒炙臍帶,再以封臍散裹敷,是當時預防臍風的較好方法。 南宋陳文中,著《小兒痘疹方淪》《小兒病源方論》,他力們固養小兒元陽,以擅用溫補扶正見長。對痘疹類時行疾病因陽氣虛寒而產生的逆證,他擅用溫補托毒救急。陳文中主溫補,與錢乙、董汲重寒涼,兩者相得益彰,促進了中醫兒科學的發展,為兒科疾病辨證論治提供了全面的依據和豐富的治療方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