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外科治法第 33 頁
三、其他療法
其他療法有引流法、墊棉法、藥筒拔法、針灸法、熏法、熨法、熱烘療法、滾刺療法、洗滌法等。
(一)引流法
引流法,是在膿腫切開或自行潰破后,運用藥線、導管或擴創等使膿液暢流,腐脫新生,防止毒邪擴散,促使潰瘍早日愈合的一種治法。包括藥線引流、導管引流和擴創術等。
1.藥線引流
藥線俗稱紙捻或藥捻,大多采用桑皮紙,也可應用絲棉紙或拷貝紙等。按臨床實際需要,將紙裁成寬窄長短適度,搓成大小長短不同線形藥線備用。藥線的類別有外粘藥物及內裹藥物兩類,目前臨床上大多應用外粘藥物的藥線。它是借著藥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潰瘍瘡孔中,使膿水外流;同時利用藥線之線形,能使壞死組織附著于藥線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膿腫的深淺,以及有否死骨的存在。探查有否死骨也是利用藥線絞形之螺紋,如觸及粗糙骨質者,則為瘡瘍已損骨無疑。采用藥線引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苦少、患者能自行更換等優點。目前將捻制成的藥線,經過高壓蒸氣消毒后應用,使之無菌而更臻完善。
適應證:適用于潰瘍瘡口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瘺管、竇道者。
用法分如下兩種:
(1)外粘藥物法分有兩種,一種是將搓成的紙線,臨用時放在油中或水中潤濕,蘸藥插入瘡口;另一種是預先用白及汁與藥和勻,粘附在紙線上,候干存貯,隨時取用。目前大多采用前法。外粘藥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劑或黑虎丹等,因它有提膿去腐的作用,故適用于潰瘍瘡口過深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
(2)內裹藥物法是將藥物預先放在紙內,裹好搓成線狀備用。內裹藥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蝕化管的作用,故適用于潰瘍已成瘺管或竇道者。
注意點:藥線插人瘡口中,應留出一小部分在瘡口之外,并應將留出的藥線末端向瘡口側方向下方折放,再以膏藥或油膏蓋貼固定。如膿水已盡,流出淡黃色粘稠液體時,即使膿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藥線,否則影響收口的時間。
<< 上一頁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