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外科治法第 41 頁
(八)浸漬法
浸潰法古稱溻漬法,是把藥物煎湯淋洗患部,使瘡口潔凈,祛除病邪,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適應證:適用于瘡瘍潰后膿水淋漓或腐肉不脫,皮膚病瘙癢、脫屑,內、外痔的腫脹疼痛等。
用法:臨床上常用的有淋洗、坐浴、浸泡等。如2%一10%黃柏溶液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于瘡瘍潰后,膿水淋漓或腐肉不脫,瘡口難斂者。苦參湯有祛風除濕、殺蟲止癢之功,可以洗滌尖銳濕疣、白疤等病。香樟木有調和營衛、祛風止癢之功,可以煎湯沐浴,適用于癮疹。五倍于湯有消腫止痛、收斂止血鈞作用,可煎湯坐浴,適用于內、外痔腫痛及脫肛等。鵝掌風浸泡方有疏通氣血、殺蟲止癢之功,加醋同煎,待溫,每日浸泡l一2小時,連續7天,適用于鵝掌風。
注意點:在浸漬時,冬季宜保暖,夏令宜避風涼,以免感冒。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