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外科治法第 15 頁
(一)膏藥
膏藥古代稱薄貼,現稱硬膏。膏藥是按配方用若干藥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黃丹再煎,利用黃丹在高熱下經過物理變化,凝結而成的制劑,俗稱藥肉;也有不用煎熬,經搗爛而成的膏藥制劑,再用竹簽將藥肉攤在紙或布上。膏藥總的作用,因其富有粘性,敷貼患處,能固定患部,使患部減少活動;保護潰瘍瘡面,可以避免外來刺激和細菌感染;膏藥使用前加溫軟化,趁熱敷貼患部,使患部得到較長時間的熱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抗病能力。至于具體的功用,則依據所選藥物的功用不同,對腫瘍起到消腫定痛,對潰瘍起到提膿去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適用證: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潰后各個階段,均可應用。
用法:由于膏藥方劑的組成不同,運用的藥物有溫、涼之異,所以在應用時就有各種不同的適應證。如太乙膏性偏清涼,功能消腫、清火、解毒、生肌,適用于陽證,為腫瘍、潰瘍通用之方。陽和解凝膏性偏溫熱,功能溫經和陽、祛風散寒、調氣活血、化痰通絡,適用于陰證瘡瘍未潰者。千捶膏性偏寒涼,功能消腫、解毒、提膿、去腐、止痛,初起貼之能消,已成貼之能潰,潰后貼之能去腐,適用于癰、有頭疽、疔、癤等一切陽證。咬頭膏具有腐蝕性,功能蝕破瘡頭,適用于腫瘍膿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術切開排膿者。
此外,膏藥攤制的形式有厚薄之分,在具體運用上也各有所宜。如薄型的膏藥,多適用于潰瘍,宜于勤換;厚型的膏藥,多適用于腫瘍,宜于少換,一般5—7天調換1次。
注意點:凡瘡瘍使用膏藥,有時可能引起皮膚掀紅,或起丘疹,或發生水皰,瘙癢異常,甚則潰爛等現象,這是因為皮膚過敏,形成膏藥風(接觸性皮炎);或潰瘍膿水過多,由于膏藥不能吸收膿水,淹及瘡口,浸淫皮膚,而引起濕瘡。凡見此等情況,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藥物。此外,膏藥不可去之過早,否則瘡面不慎受傷,再次感染,復致潰腐,或使瘡面形成紅色瘢痕,不易消退,有損美觀。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