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外科治法第 13 頁
(十一)養胃法
用扶持胃氣的藥物,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一種治法。凡外瘍潰后膿血大泄,必須靠水谷之營養,以助氣血恢復,加速瘡口愈合;若胃納不振,則生化乏源,氣血不充,潰后難斂。養胃法在具體運用時,分有理脾和胃、和胃化濁及清養胃陰等法。
方劑舉例理脾和胃方,如異功散;和胃化濁方,如二陳湯;清養胃陰方;如益胃湯。
常用藥物理脾和胃藥,如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砂仁等;和胃化濁藥,如陳皮、茯苓、半夏、厚樸、竹茹、谷芽、麥芽等;清養胃陰藥,如沙參、麥冬、玉竹、生地、天花粉等。
適應證理脾和胃法,用于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如潰瘍兼納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濡等癥;和胃化濁法,適用于濕濁中阻,胃失和降,如療瘡或有頭疽潰后,癥見胸悶泛惡,食欲不振,苔薄黃膩,脈濡滑者;清養胃陰法,適用于胃陰不足,如療瘡走黃、有頭疽內陷,癥見口干少液而不喜飲,胃納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紅、脈細數者。
注意點理脾和胃、和胃化濁兩法的運用,適應證中均有胃納不佳之癥,但前者適用于脾虛而運化失常,后者適用于濕濁中阻而運化失常,區分的要點在于膩苔之厚薄、舌質淡與不淡,以及有無便溏、胸悶、嘔惡之癥。而清養胃陰法,重點在于抓住舌光質紅之癥。如果三法用之不當,則更增胃濁或更傷其陰。
以上各種內治療法,雖每法均各有其適應證,但病情的變化錯綜復雜,在具體運用時需數法合并使用。因此,治療時應根據全身和局部情況、病程階段,按病情的變化和發展,抓住主要矛盾,辨證選方用藥,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