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損傷的病因病機 第二節 病機第 4 頁
古人認為:“腰乃脈絡經俞之大合。”《諸病源候論》曰:“勞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其經貫腎絡脊,風邪乘虛卒入腎經,故卒然而患腰痛。”腰為腎之府,腎經、膀胱經和脊柱相聯絡,故這些經脈的病變可引起腰背、臀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于承扶、委中、承山、昆侖等穴位找到壓痛點。
《難經》記載:“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且督脈總督周身之陽,手足三陽經與其交會,脊椎骨折脫位合并督脈損傷時,可出現肢體麻木不仁,活動失靈(功能喪失)。合并足太陽膀胱經損傷時,可出現泌尿系統功能障礙。合并手陽明大腸經損傷時,則出現大便功能障礙。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曰:“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可見骨病瘡瘍,由于外感邪毒,引起經絡阻塞、氣血凝滯而發病;若邪毒由表傳里,還可波及臟腑。臟腑內的病變,若邪毒波及體表,也是通過經絡而傳導的。
由此可見,骨關節損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與經絡的關系亦極密切。
四、臟腑
臟腑是化生氣血,通調經絡,濡養皮肉筋骨,主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器官。若臟腑不和,則經絡阻塞,氣血凝滯,皮肉筋骨失去濡養以致引起肢體病變。《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憤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病癢瘡,皆屬于心。”說明各種病變與臟腑病候息息相關,互為因果。骨關節損傷和疾病若出現頭暈目眩,手足抽搐,肢體強直,關節拘攣等癥,有時可以視為肝風引動的病候;形體畏寒,四肢不溫,腰背冷痛,膝酸腿軟等癥,多屬腎陽不足的病候;胸膈脹悶,脅肋疼痛,喘咳氣逆,少氣自汗等癥,多為肺氣郁滯的病候;身體疲乏,四肢沉重,肌膚浮腫,筋不柔和等,多為脾陽失運的病候;紅腫結塊,欣熱疼痛,肉腐化膿,高熱昏迷等癥,多為心火熱毒的病候。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外科正宗.雜瘡毒門》曰:“從高墜墮而未經損破皮肉者,必有瘀血流注臟腑”。此外,朱丹溪曰:“凡損傷專主血論。肝主血,不論何經所傷,惡血必歸于肝,流于脅,郁于腹而作脹痛”。所有這些論述,都說明損傷瘀血可反映于臟腑而引起病候。
《內經》認為:腎藏精、主骨,有促進骨骼生長發育和滋生骨髓、腦髓的作用。骨髓貯于骨腔,以養骨骼;脊髓上通于腦,以充養腦髓。腎精充足,則骨髓得養、腦髓充盈,人即精力充沛,耳聰目明,記憶力強,骨骼強健,行動輕捷,矯健有力。如腎精虧損、骨髓不育遲緩,囟門遲閉。腦髓失充則記憶力差,或見失眠,眩暈、耳鳴等病癥。闡明了“腎主骨”的生理病理機制及骨髓充盈與否均取決于腎氣盛衰。此外,心陽虛脫,可發生休克;肝血不榮,可引起筋痿;脾不統血,可致血證;肺腎陰虛,可以誘發骨勞。從而說明臟腑病候與骨關節病變關系密切,且互相影響。
由此可見,骨關節損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臟腑的關系同樣極為密切。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