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學歷代醫家的著作及貢獻
中醫傷科學歷代醫家的著作及貢獻
春秋戰國時期
此時“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政治、經濟、文化的顯著發展,也推動了醫學的進步,這一時期,在臨證醫學發展的基礎上,從醫藥的臨床實踐提高到理論方面的總結,完成了祖國醫學經典著作《內經》、《難經》和《神農本草經》,特別是《內經》的問世,比較系統、全面地闡述了人體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基本理論,促進了傷科學的發展,如《內經》闡發的“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氣傷痛、形傷腫”的理論,迄今仍指導著骨傷科學的臨床醫療實踐。
漢代
著名的外傷科醫生華佗既能用方藥、針灸治病,更擅長外傷科手術,他曾用麻沸散麻醉,為病人進行死骨剔除術、剖腹術,還創立了五禽戲,為現代的醫療體育奠定了原始基礎。
東漢末年
張機著《傷寒雜病論》,這是我國最早的臨床醫學巨著。他在《內經》、《難經》理論基礎上,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根據作者的臨床經驗,創立了理、法、方、藥結合的辨證論治方法,并記載了牽臂法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摩等復蘇術。
晉代
葛洪著《肘后救卒方》,記載了顳頜關節脫位口內整復方法,“令人兩手牽其頤已,暫推之,急出大指,或咋傷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顳頜關節脫位整復方法,直到現在還普遍沿用。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