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大腸癌第 4 頁

【結語】
大腸癌多發于中年以上男性,病變早期癥狀不明顯,易被忽視。便血、痢下赤白等癥狀又易被誤診。故對出現以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肛門墜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內結塊,消瘦等癥狀時應高度警惕,并盡快結合現代檢查方法查明原因,以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其病因多由于正氣虧虛,外感濕邪、內傷飲食及情志失調,致使濕熱、瘀毒蘊結于腸道日久形成積塊而成。病位在腸,但與脾、胃、肝、腎的關系尤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濕熱、瘀毒邪實為主,晚期則多為正虛邪實,正虛又以脾腎陽虛、氣血兩虛、肝腎陰虛多見。
病機的中心環節是濕熱。故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為治療原則,并應適當結合抗大腸癌的中草藥。病至晚期,正虛邪實,則以補虛為主兼以解毒散結。大腸癌初起以標實為主,久則以正虛為主,常虛實夾雜,若邪盛之征如積塊較大而質硬、腹部多處積塊,·疼痛劇烈,大便因積塊堵塞腸道而排便困難等癥狀突出,而正衰之征如形體極度消瘦,便血不止等癥狀明顯,則預后不良。
【文獻摘要】
《靈樞·五變》:“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
《圣濟總錄·積聚門》:“癥瘕癖結者,積聚之異名也!
《濟生方·下痢》:“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鮮者,腸風也;濁而色黯者,臟毒也!
《外科大成·痔漏》:“臟癰疽,肛門腫如饅頭,兩邊合緊,外堅而內潰,膿水常流,引終身之疾,治之無益!
《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癥目》:“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現代研究】
中醫藥治療大腸癌的文獻報道相對肺癌、肝癌等較少,但以中藥配合西醫療法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上海龍華醫院用清腸消腫湯加減口服治療大腸癌50例,并將本方煎劑的1/3保留灌腸。結果:觀察1年者50例生存40例,生存率80%,2年生存率42.5%,3的生存率31.7%,5年生存率9.1%[余朋千等主編.實用中西醫腫瘤治療大全.第一版.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年]信周氏以化療、放療結合中醫藥辨證治療大腸癌30例,分為脾虛痰濕型、熱毒熾盛型、氣血(陰)兩虛型,并服用“腸癌康復丸”(益氣養陰、活血散結等藥組成),療效較好[中國癌癥與康復雜志1995;(6):45L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對大腸癌術后化療加用扶正解毒中藥(黨參、黃芪、豬苓、茯苓、當歸、首烏、虎杖、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夏枯草加減)治療57例,并與術后單純化療的34例對照,結果中藥組在改善癥狀、生存率及減少轉移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上海中醫藥雜志1996;(2):12L薛氏以復方大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樸、芒硝、赤芍、桃仁、雙花)和腸粘連緩解湯(烏藥、厚樸、木香、瀉葉、芒硝、赤芍、桃仁、炒萊菔子)加減灌胃治療癌性腸梗阻27例。用法:吸凈胃液后,給予中藥煎劑200ml胃管注入,鉗閉胃管2h后接通胃腸減壓將胃內殘存藥液吸凈,再吸人中藥200mi,如此往復直至病人排出大量稀便為止。設對照組未加入中藥治療24例。結果療效優于對照組·[中華肛腸病學雜志1998;(8):40]信郭氏在以腸瘤平(含黨參、白術等)治療大腸癌的實驗研究中發現,該藥能顯著抑制荷瘤小鼠的自發轉移[中醫雜志1993;(8):481]。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