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顫震

顫震是指由內傷積損或其他慢性病證致筋脈失榮失控,以頭身肢體不自主地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古代亦稱.“顫振”或“振掉”。
本病老年人發病較多,男性多于女性,多呈進行性加重。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顫震病人也在增多,中醫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效果。
《內經》稱本病為“掉”、“振掉”,《素問·五常政大論》描述了其臨床表現,如“其病動搖”、“掉眩巔疾”、“掉振鼓栗”,《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病變在肝,《素問·脈要精微論》“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明確了病變與“髓”有關,《內經》的論述為后世闡述本病奠定了基礎。至明代,對本病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許多醫家對病名、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等方面均有較系統地論述。《證治準繩·雜病·顫振》說:“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嘤蓄^動而手足不動者,……手足動而頭不動者,皆木氣太過而兼火之化也!辈粌H指出了本病的臨床特征,而且概括了本病的病機為“筋脈約束不住”,病與肝木風火有關。《醫學綱目·顫振》說:“顫,搖也;振,動也。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比之瘛疚,其勢為緩!秲冉洝吩疲褐T風掉眩,皆屬于肝。掉即顫振之謂!边@里指出與瘛瘋區別,還與諸禁鼓栗有別,曰:“渚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熱。鼓栗亦動搖之意也!边指出病因:“此癥多由風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薄冻嗨椤ゎ澱瘛氛J為顫震的病因病機是“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虧”,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病,治療應“清上補下”,體現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清代,《醫宗己任編·顫振》強調氣血虧虛是本病的重要原因,并創造大補氣血法治療顫震!稄埵厢t通·顫振》較系統地總結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并列舉出13個證候和主治方藥,還以脈象判斷預后,豐富了本病的理論和臨床經驗。
西醫學中的某些錐體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隨意運動,如震顫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動癥等,均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較多,以內傷為主,尤以年老體衰多見,正如《證治準繩·雜病‘顫振》所說:“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眲谟^,醇酒厚味,藥物所傷,情志郁怒等為顫震的重要病因,但也有外感成為病因者,如《醫學綱目·顫振》所說:“此癥多由風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本病有如下病機:
1.風陽內動中年以后,腎精漸虧,若加之勞欲太過,或藥物所傷,致使腎氣不足,腎精虧耗,腎水不能滋養肝木,筋脈失濡,木燥而生風,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神失主則筋不能自收持而生顫震。也有因情志郁怒傷肝,氣機不暢,陽氣內郁化熱生風而成。
2.髓海不足久病或年邁腎虧精少,或年少稟賦不足,或七情內傷,凡應事太煩則傷神。精生氣,氣生神,神傷則精損氣耗,腦髓不足,神機失養,筋脈肢體失主而成。
3.氣血虧虛或飲酒無度,嗜食生冷肥甘,或思慮傷脾,或藥物所傷,致脾胃受損,中焦失于運化,水谷不能化生氣血,則氣虛血少,陽弱陰虧。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海,今陽弱陰虧,陽氣不能上煦于頭,陰精不能充養于腦,神機受累,筋脈肢體失司失控而生顫震。
4.痰熱動風多因脾腎虧虛,水津運化失常而生痰,痰濕郁久而化熱生風;也有因外感風濕熱毒,邪留于心,傷及肺脾,心不主五臟,肺失通調,脾失轉輸,痰飲內生,積久生熱,熱極生風。風火痰熱流竄于經絡,困擾于神機,筋脈失司失控而成。
或有痰濕之體,積年累月,阻滯氣機,氣不行血而瘀滯,痰瘀阻痹經脈,氣血不運,肌肉筋脈失養而不能自主者為顫震。
綜上所述,本病為腦髓及肝、脾、腎等臟腑受損,而引起筋脈肌肉失養和/或失控而發生的病證,這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和根本病機所在。因腦為元神之府,與心并主神機,神機出入控制四肢百骸的協調運動;腎主骨生髓,充養腦海,伎巧出焉,即肢體的精細、協調運動由腎精充養髓海而成;脾主肌肉、四肢,為氣血陰陽化生之源,腎精的充養,肝筋的滋潤,肌肉的溫煦,均靠脾之健運,化生之氣血陰陽的源源供養;肝主筋,筋系于肉,支配肌肉肢體的伸縮收持。故腦髓、肝脾腎等臟腑的共同生理,保證了頭身肢體的協調運動,若病及其中的任一臟腑或多個臟腑,筋脈肌肉失養和/或失控,則發生頭身肢體不協調、不自主地運動而為顫震病。病理性質,虛多實少。病理因素為虛、風、痰、火、瘀。虛,以陰精虧虛為主,也有氣虛、血虛甚至陽虛者,虛則不能充養臟腑,潤養筋脈。風,以陰虛生風為主,也有陽亢風動或痰熱化風者,風性善動,使筋脈肌肉變動不拘。痰,以稟賦痰濕之體為主,或因肺脾腎虛不能運化水濕而成,痰之為病,或阻滯肌肉筋脈,或化熱而生風;,以陰虛生內熱為主,或有五志過極化火,或外感熱毒所致,火熱則耗灼陰津,肝腎失養,或熱極風動而筋脈不寧。瘀,多因久病氣血不運而繼發,常痰瘀并病,阻滯經脈運行氣血,筋脈肌肉失養而病。
【臨床表現】
本病以頭部及肢體搖動、顫抖,甚至不能持物為其臨床特征。發病緩慢,漸進加重。初病僅有頭搖或手足微顫,尚能堅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隨著病程的延長,頭搖手足顫震頻繁,幅度加大,甚至不能持物,食則令人代哺,或兼有項強、四肢拘急,繼而肢體不靈、行動緩慢,表情淡漠、呆滯;終則口角流涎,甚或臥床不起。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