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大腸癌第 2 頁

【診斷】
凡30歲以上的患者有下列癥狀時需高度重視,需考慮有大腸癌的可能:①近期出現持續性腹部不適,隱痛,脹氣,經一般治療癥狀不緩解;②無明顯誘因的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秘等;③糞便帶膿血、粘液或血便,而無痢疾、腸道慢性炎癥等病史;④結腸部位出現腫塊;⑤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
出現上述臨床表現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檢,并及時進行直腸指診、全結腸鏡檢查、鋇灌腸X線檢查、血清癌胚及腸癌相關抗原測定及直腸內超聲掃描、CT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協助治療。
【鑒別診斷】
1.痢疾痢疾與大腸癌在腹痛、泄瀉、里急后重、排膿血便等臨床癥狀上有相似點,要注意區別。痢疾是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發病較急,常以發熱伴嘔吐而開始,繼則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赤白膿血便為突出的臨床特征,其腹痛多呈陣發性,常可在腹瀉后減輕,腹瀉次數可達每日10-20次,糞便呈膠凍狀、膿血狀。而大腸癌起病較為隱匿,早期癥狀多較輕或不明顯,中晚期伴見明顯的全身癥狀如神疲倦怠、消瘦等;腹痛常為持續性隱痛,常見腹瀉但每日次數不多,泄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是其特點。此外,實驗室檢查對明確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如血常規檢查、大便細菌培養、大便隱血試驗、直腸指診、全結腸鏡檢查等。
2.痔疾痔疾也常見大便帶血、肛門墜脹或異物感的臨床表現,應注意區別。痔疾屬外科疾病,起病緩,病程長,一般不伴有全身癥狀,其大便下血特點為便時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門墜脹或異物感,多因勞累、過食辛辣等而誘發或加重。直腸指診、直腸鏡檢查等實驗室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本病的辨證主要應辨別便血、便形及腹痛、腹瀉,以區別其虛實。
1.辨便血直腸癌的患者便血為常見癥狀。其血色鮮紅,常伴大便不爽,肛門灼熱,此為濕熱下注、熱傷血絡所致。
2.辨大便形狀大便變細、變扁,常夾有粘液或鮮血,癥狀進行性加重,這是由于腫塊不斷增大堵塞腸道所致。
3.辨腹痛腹痛時作時止,痛無定處,排便排氣稍減,為氣滯;痛有定處,腹內結塊為血瘀;腹痛隱隱,得溫可減,為虛寒;痛則虛汗出或隱痛綿綿,為氣血兩虛。
4.辨腹瀉大便干稀不調多為氣滯;瀉下膿血、腥臭,為濕熱瘀毒;久瀉久痢,腸鳴而瀉,瀉后稍安,常為寒濕;瀉下稀薄,瀉后氣短頭暈,多為氣血兩虛。
治療原則
本病病機的中心環節是濕熱,并由濕熱進一步演化而為熱毒、瘀毒蘊結于腸中,日久形成結塊,故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為治療原則。病至晚期,正虛邪實,當根據患者所表現的不同證候,以補虛為主兼以解毒散結。
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選用具有一定抗大腸癌作用的中草藥。
分證論治
·濕熱下注
癥狀:腹部陣痛,便中帶血或粘液膿血便,里急后重,或大便干稀不調,肛門灼熱,或有發熱、惡心、胸悶、口干、小便黃等癥,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解毒。
方藥:槐角丸(《壽世保元》)。
方中槐角、地榆、側柏葉涼血止血;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荊芥、防風、枳殼疏風理氣;當歸尾活血祛瘀。腹痛較著者可加香附、郁金,以行氣活血定痛;大便膿血粘液,瀉下臭穢,為熱毒熾盛,加白頭翁、敗醬、馬齒莧以清熱解毒,散血消腫。
·瘀毒內阻
癥狀:腹部拒按,或腹內結塊,里急后重,大便膿血,色紫暗,量多,煩熱口渴,面色晦暗,或有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味。
本方用桃仁、紅花、五靈脂、延胡索、丹皮、赤芍、當歸、川芎活血通經,行瘀止痛;以香附、烏藥、枳殼調理氣機;甘草調和諸藥,共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臨床應用常配伍黃連、黃柏、敗醬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