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胃癌第 4 頁

【結語】
胃癌一病多發于中年以上男性,病變之初多有胃脘部飽脹或疼痛、納呆等自覺癥狀,易被勿視;或久患胃痛、痞滿等胃病經治無好轉者,凡有以上癥狀持續出現者,應盡快結合現代檢查方法,查明原因,以期早期診斷、早朗治療。其病因多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正氣內虛等因素日久而成。病位在胃,與肝、脾、腎的關系密切。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標實以痰氣交阻、痰濕凝滯、瘀血內結為多見,本虛以胃熱傷陰、脾胃虛寒、氣血兩虛為多見,常虛實夾雜,致使氣滯、痰凝、濕聚、瘀血交結于胃腑日久形成積塊,胃之升降失調,氣陰耗傷,甚至陰陽俱損,此為本病的病機關鍵。因此以理氣、化痰、燥濕、活血化瘀為治標之法,并根據標本虛實之輕重緩急配合扶正之法是為標本兼治之治療原則。始終顧護胃氣,培補后天,也是治療的關鍵之一。胃癌初起以標實為主,久則以正虛為主,常標本同在,虛實夾雜,若邪盛之征如積塊較大而質硬、疼痛劇烈、腹滿不食等癥狀突出,而正衰之象如納食極少,或食人即吐,極度消瘦,大量黑便,甚則嘔血等癥狀明顯,則預后不良。
【文獻摘要】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人而還出,后沃沫!薄拔覆≌,腹滿脹,胃脘當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飲不下!薄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論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姆溪心法·翻胃》:“年少者,四物湯清胃脘,血燥不潤,便故澀,《格致余論》甚詳;年老雖不治,亦用參術!
《景岳全書·雜證謨·反胃》:“治反胃之法,當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因酷飲無度,傷于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僥郁,竭其中氣,總之,無非內傷之甚,致損胃氣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氣,健脾養胃為主!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三陽熱結,謂胃、小腸、大腸三腑熱結不散,灼傷津液也。胃之上口為賁門,小腸之上口為幽門,大腸之下口為魄門。三府津液既傷,三門自然干枯,而水谷出入之道不得流通矣,賁門于枯,則納入水谷之道路狹隘,故食不能下,為噎膈也。幽門干枯,則放出腐化之道路狹隘,故食入反出為翻胃也。”
【現代研究】
·中醫藥治療胃癌前期病變
胃癌死亡率居于我國惡性腫瘤之首,有效地防治胃癌前期病變,阻斷其向癌發展,是預防胃癌、減少其發病率的根本措施和手段,因此胃癌前期病變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點。萎縮性胃炎伴不完全型腸化生和(或)中、重度異型增生為真正的癌前病變已成為公認[中華腫瘤雜志1993;(3):235L目前西醫對本病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僅作定期隨訪、密切觀察,而中醫藥在治療上已顯示出獨特的作用和明顯的優勢。關于本病的病因多數學者認為主要由于飲食不節、常進食熱燙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煙酒、藥物刺激、情志失調、脾胃素虛或他病久病及胃而致病。病位則多與胃、脾、肝有關。病機的研究多數文獻主張與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濕熱邪毒有關。如陳氏將本病分為5型論治:①脾胃虛弱型予香砂六君子湯;②肝胃不和型予柴胡疏肝散加減;③脾胃濕熱型予藿樸夏苓湯加減;由胃絡瘀血型予丹參飲加味;⑤胃陰不足型予一貫煎加減。治療45例,臨床總有效率91.12%,胃鏡有效率77.78%[中醫雜志1994;(7):418L柳氏以黃芪;黨參、吳茱萸、肉桂、丹參、赤芍、香附、三棱、莪術、王不留行、炮山甲、甘草為基礎方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不典型增生61例,腸化生有效率87.5%,異型增生有效率74.5%,臨床總有效率91.8%[中醫雜志1993;(5):285)。
·臨床治療
目前胃癌的治療仍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其中術后化療是預防復發的重要治療手段。中醫治療多配合手術、化療,在防治胃癌術后化療等副反應方面有一定優勢。如刑氏以西洋參、茯苓、白術、黃芩、黃連、半夏、草河車、山慈菇、刀豆子、黃芪、生姜、干姜、生甘草、炙甘草組成基本方隨證加減,防治267例胃癌術后化療副反應,在化療期間及化療后2-4周服中藥,每日1劑,50劑為1療程。結果表明中藥辨證治療組與單純化療組在防治化療副反應,保護機體免疫功能上有顯著差異(P<0,01)[新中醫1996;(2):42)。
·實驗研究
實驗方面以中藥對動物移植實體瘤、對胃癌血象、對DNA指數、對免疫調節因子、對胃癌相關基因蛋白表達及對HP感染的影響等多側面、多途徑進行了研究。金氏等以上海中醫藥大學錢伯文教授治療消化道腫瘤的錢氏驗方水煎劑灌胃,對小鼠S180實體瘤的生長情況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錢氏驗方能有效地抑制S180實體瘤的生長,抑制率為34%-40%,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上海中醫藥雜志1995;(10):44L周氏通過實驗觀察到抗胃癌藥“扶正抗癌方”能降低腫瘤小鼠的全血粘度(P<0.01),改善腫瘤小鼠的高凝狀態[浙江中醫雜志1992;(12):564]。張氏等通過自建動物模型,觀察了消痞靈沖劑(黨參、三七、莪術、白花蛇舌草等)對在體鼠胃癌前病變DNA含量和細胞動力學的影響,結果發現消痞靈沖劑預防組和治療組的DNA指數,S期及G2/M期細胞數、細胞增殖指數與正常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4):59]。朱氏采用間接熒光免疫法檢測了123例晚期胃癌患者和40例健康獻血員T細胞亞群及其Ta受體表達,同時動態觀察了扶正抗癌沖劑及化療在晚期胃癌治療前后NK活性、ID2R及其IFNr變化,結果發現在胃癌晚期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明顯受損,扶正抗癌沖劑則能通過提高NK活性及升高免疫調節因子水平而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質量,而化療及手術則導致晚期胃癌患者免疫調節因子水平的進一步下降,使其生存質量更差[中國實驗臨床免疫學雜志1994;(3):43L陳氏采用LSAB免疫組化技術觀察了中藥連黛片(黃連、吳茱萸、青黛等組成)對實驗性大鼠胃癌基因表達的影響,以該藥1.5g/kg劑量灌胃給藥12周后,降低了胃癌的發生率,且可影響基因蛋白表達[中國醫藥學報1997;(增刊):123]。張氏報道黃連、大黃、烏梅、丹參、三七等對HP有較強抑制作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5):268]。
中醫五絕網整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