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胃癌第 3 頁

·胃熱傷陰
癥狀:胃脘部灼熱,口干欲飲,胃脘嘈雜,食后劇痛,進食時可有吞咽梗噎難下,甚至食后即吐,納差,五心煩熱,大便干燥,形體消瘦,舌紅少苔,或舌黃少津,脈細數。
治法:清熱養陰,益胃生津。
方藥:竹葉石膏湯。
方中用竹葉、石膏辛涼甘寒,清胃之熱;人參、麥冬益氣生津;半夏降逆下氣,其性雖溫,但配于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僅無害,且能轉輸津液,活動脾氣,使參、麥生津而不膩滯;配甘草、粳米扶助胃氣,又可防石膏寒涼傷胃。若大便于結難解,加火麻仁、郁李仁潤腸通便。
·脾胃虛寒
癥狀:胃脘隱痛,喜溫喜按,腹部可觸及積塊,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食不化,泛吐清涎,面色觥白,肢冷神疲,面部、四肢浮腫,便溏,大便可呈柏油樣,舌淡而胖,苔白滑潤,脈沉緩。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藥:理中湯。
人參大補元氣;干姜溫中散寒;白術、甘草健脾益氣,共奏健脾溫中之效?杉佣∠恪擒镙菧匚附的嬷雇。若肢冷、嘔吐、便溏等虛寒癥狀明顯者,可加肉桂、附子即桂附理中湯,以增力口溫陽補虛散寒之力。全身浮腫者,可合真武湯以溫陽化氣利水。便血者,可合黃土湯溫中健脾,益陰止血。
·氣血兩虧
癥狀:胃脘疼痛綿綿,全身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虛煩不眠,自汗盜汗,面浮肢腫,或可捫及腹部積塊,或見便血,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
方藥:十全大補湯。
該方以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以四物湯補血調肝,在此基礎上更配伍黃芪益氣補虛,肉桂補元陽,暖脾胃。共奏氣血雙補、補虛暖中之效。此證型多屬胃癌晚期,以虛為主,氣血兩虧,不任攻伐,當以救后天生化之源、顧護脾胃之氣為要,待能稍進飲食與藥物,再適當配合行氣、化痰、活血等攻邪之晶,且應與補益之品并進,或攻補兩法交替使用。若氣血虧虛損及陰陽,致陰陽俱虛,陽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陰竭于下而二便不通,則為陰陽離決之危候,當積極救治。
經現代藥理及臨床研究,已篩選出一些較常用的抗胃癌及其他消化道腫瘤的中藥,如清熱解毒類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菝葜、腫節風、藤梨根、拳參、苦參、野菊花、野葡萄藤等;活血化瘀類的鬼箭羽、丹參、虎杖、三棱、莪術、鐵樹葉等;化痰散結類的牡蠣、海蛤、半夏、瓜蔞、石菖蒲等;利水滲濕類的防己、澤瀉等。上述這些具有一定抗癌作用的藥物,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胃癌的具體情況,酌情選用。
晚期出現合并癥及轉移,可參見有關章節,辨證論治。病情危重者還應中西醫結合積極救治。
【轉歸預后】
胃癌早期以邪實為主,如痰氣交阻、瘀血內阻,可用理氣化痰、活血化瘀之晶以消除邪實,并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法,部分患者病情可緩解;但也有部分患者轉為胃熱陰傷、脾胃虛寒、氣血兩虛,出現正虛邪盛之勢。
胃癌患者的預后一般較差,但如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尤其是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少病人病情可緩解。晚期胃癌可合并肝腫大、黃疽、大量便血、嘔血或轉為鼓脹等,均為危重難治之證,預后不良。近年來,對晚期胃癌患者開展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用中藥積極扶正培本,適當輔以攻邪,使不少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長。
【預防與調攝】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按時進餐,不食過燙、過冷、過辣、變質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腌熏食品,細嚼慢咽,戒除煙酒;多食新鮮瓜果蔬菜、豆類,適當配置一定數量的粗雜糧。既病之后,應注意精神護理,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各種治療。飲食應盡量做到色香味佳,富于營養又品種多樣,如奶類、魚、肉末、果汁等,有吞咽困難者應進食半流質或流質飲食,少食多餐。嘔吐不能進食者,應適當補充液體、能量和維生素,以維持生命之必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