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虛勞第 6 頁

【轉歸預后】
虛勞一般病程較長,多為久病痼疾,其轉歸及預后,與體質的強弱,脾腎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護理等因素有密切關系。脾腎未衰,元氣未敗,形氣未脫,飲食尚可,無大熱,或雖有熱而治之能解,無喘息不續,能受補益等,為虛勞的順證表現,其預后較好。反之,形神衰憊,肉脫骨痿,不思飲食,泄瀉不止,喘急氣促,發熱難解,聲啞息微,或內有實邪而不任攻,或諸虛并集而不受補,舌質淡胖無華或光紅如鏡,脈象急促細弦或浮大無根,為虛勞的逆證表現,其預后不良。
【預防與調攝】
凋攝護理對虛勞的好轉、治愈具有重要作用。
1.避風寒,適寒溫。虛勞過程中,感受外邪,耗傷正氣,通常是病情惡化的重要原因;而虛勞病人由于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又容易招致外邪入侵,故應注意冷暖,避風寒,適寒溫,盡量減少傷風感冒。
2.調飲食,戒煙酒。人體氣血全賴水谷以資生,故調理飲食對虛勞至關重要。一般以富于營養,易于消化,不傷脾胃為原則。對辛辣厚味,過分滋膩、生冷不沽之物,則應少食甚至禁食。吸煙嗜酒有損正氣,應該戒除。
3.慎起居,適勞逸。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做到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根據自己體力的情況,可適當參加戶外散步,氣功鍛煉,打太極拳等活動。病情輕者,可適當安排工作和學習。適當節制房事。
4.舒情志,少煩憂。過分的情志刺激,易使氣陰傷耗,是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保持情緒穩定,舒暢樂觀,則有利于虛勞的康復。
【結語】
虛勞是多種慢性衰弱性證候的總稱,其范圍相當廣泛。稟賦薄弱,勞倦過度,飲食損傷,久病失治等多種原因均會導致虛勞,其共同點是久虛不復而成勞。五臟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是虛勞的基本病機。辨證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證為目。由于氣血同源,陰陽互根,五臟相關,故應同時注意氣血陰陽相兼為病及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虛則補之”,補益是治療虛勞的基本原則,應根據病理屬性的不同,分別采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法,并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方用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對于虛中夾實及兼感外邪者,治療當補中有瀉,補瀉兼施,防止因邪戀而進一步耗傷正氣。做好調攝護理,對虛勞的康復具有重要作用。
【文獻摘要】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難經·十四難》:“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
《景岳全書·虛損》:“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臟腑。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惟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
《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醫宗必讀·虛勞》:“夫人之虛,不屬于氣,即屬于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獨舉脾腎者,水為萬物之源,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理虛元鑒·治虛有三本》:“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腎,治虛之道畢矣。”
《不居集·上集·卷十》:“虛勞日久,諸藥不效,而所賴以無恐者,胃氣也。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主,胃氣旺則五臟受蔭,水精四布,機運流通,飲食漸增,津液漸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
【現代研究】
虛勞是常見的一種病證,臨床上表現出一派生理機能減退或失調的癥狀。近10余年來,許多醫學工作者對虛證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及實驗研究,這對探討虛勞的實質,促進虛勞辨證論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著重介紹脾虛、腎虛研究的進展。
·脾虛的研究概況.
1.脾虛證的機制楊氏通過實驗認為,脾氣虛發生的機制是:脾氣不足則受納與運化功能異常,從而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造成紅細胞膜蛋白B區在分子水平上的異常變化,不能進行陰離子交換,造成缺氧狀態,以致出現少氣懶言、四肢倦怠等脾氣虛癥狀。這種缺氧不是因為血紅蛋白不能攜帶氧,而是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正常交換,紅細胞膜上碳酸酐酶活性代償性增高,增加了碳酸酐酶與血紅蛋白的結合,使血紅蛋白減少或減緩氧的釋放,從而出現脾虛的各種臨床表現[中醫雜志1987;(11):53]。
2.消化系統方面福建報道用胃腸鋇餐造影觀察到脾虛患者空腹胃液潴留增多,胃1/3張力偏低,結腸運動大部分亢進[中醫雜志1980;(9):27L郭氏等報道脾陽虛患者無論餐前餐后,其胃電幅值均低于正常值[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990;(3):25]。馮氏觀察了30例脾陽虛患者的膽囊濃縮及收縮功能,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減弱[天津中醫1989;(2):19L沈氏報道脾虛患者泌酸功能低下,空腹游離酸偏低,咖啡因美藍排空較差,胃泌酸曲線較低,總酸度處于低下狀態[江蘇中醫1988;(4):23]。北京中醫研究所報道脾虛患者24小時尿淀粉酶總活性明顯低于正常人。范氏觀察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及脾不統血各型的木糖排泄率均低于正常,治療后,脾氣虛組轉為正常,其他三組仍低于正常。脾虛患者胃泌素顯著低于正常人。脾虛者胃粘膜淺表性炎癥,胃體部固有腺體萎縮,胃竇部粘膜肌層增生,重度腸上皮增生及胃體部非典型性增生等,較實證檢出率高,有顯著或極顯著差異[中華醫學雜志1982;(1):X]。
3.免疫系統方面李氏等報道脾胃氣虛患者的IgG、IgG、補體G3均低于正常人[河南中醫1986;(3):16]。劉氏觀察50例脾氣虛患者血T淋巴細胞數量低于正常人。E-玫瑰花結形成及活性、總E-玫瑰花結形成率,皆低于正常人[河南中醫1986;(4):16]。
4.神經內分泌方面尹氏觀察脾氣虛患者血漿環核苷酸(cAMP)比正常人低,表明交感神經系經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經功能相應亢進[中西醫結合雜志1983;(3):104]。范氏等報道脾虛患者乙酰膽堿高于正常值,膽堿酯酶低于正常值,也表明其副交感神經功能相對亢進。脾虛者皮膚電位明顯低于正常組,表明其交感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張氏報道脾陽虛患者17-羥、17-酮類固醇均降低,尤以前項明顯。脾陰虛者此兩項指標部分患者高于正常人,和陽虛組比較有顯著差異Ij匕京中醫1989;(3):34]。
5.血清微量元素改變有報道脾氣虛、脾陽虛鋅值明顯降低[中醫研究1990;(2):19]、[陜西中醫1984;(6):8]。而張氏則報道脾陽虛組鋅值顯著升高,推測可能與鋅在體內的分布濃度不同有關。脾氣虛弱者銅值增高[河南中醫1987;(5):23)。亦有人觀察到脾氣虛患者銅變化不大,脾陽虛及脾陰虛患者銅均低于正常。脾氣虛者鐵值升高,脾陽虛者顯著降低[遼寧中醫雜志1986;(6):19)。
6.血液循環及其他方面任氏通過電鏡觀察脾虛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明顯增大,胞核常染色質增多,核仁變大,線粒體體積增大,粗面內質網數量增加。有報道33例脾氣虛患者與對照組的血液流變性比較,發現前者淋巴細胞電泳能力、血液粘度、紅細胞、淋巴細胞數量均低于正常值,表現為稀、淡、清的血液流變學特點。說明脾虛患者潛在著“血虛”[河南中醫1986;(3):12)信聶氏報道脾虛證疾病均存在較明顯的微循環障礙,表現為管襻數目稀少,排列不整,管襻輪廓模糊不清,襻內滲出水腫,血流速度明顯減慢,紅細胞聚集明顯等[遼寧中醫雜志1990;(10):11]。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