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虛勞第 3 頁

·脾氣虛
癥狀: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加味四君子湯。
本方具有益氣健脾除濕的功效。以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益氣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濕。
胃失和降而兼見胃脘脹滿,噯氣嘔吐者,加陳皮、半夏和胃理氣降逆。食積停滯而見脘悶腹脹,噯氣酸腐,苔膩者,加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消食健胃。氣虛及陽,脾陽漸虛而兼見腹痛即瀉、手足欠溫者,加肉桂、炮姜溫中散寒。
·腎氣虛
癥狀: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
治法:益氣補腎。
方藥:大補元煎。
本方具有益氣補腎、生精養血的功效。方中以人參、山藥、炙甘草益氣固腎,杜仲、山茱萸溫補腎氣,熟地、枸杞子、當歸補養精血。
神疲乏力甚者,加黃芪益氣。尿頻較甚及小便失禁者,如菟絲子、五味子、益智仁補腎固攝。脾失健運而兼見大便溏薄者,去熟地、當歸,加肉豆蔻、補骨脂溫補固澀。
在氣、血、陰、陽的虧虛中,氣虛是臨床最常見的一類,其中尤以肺、脾氣虛為多見,而心、腎氣虛亦不少。肝病而出現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脈弱等氣虛癥狀時,多在原肝病辨治的基礎上結合脾氣虧虛論治。
『血虛』
·心血虛
癥狀: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或結代。
治法:養血寧心。
方藥:養心湯。
本方具有益氣生血、養血寧心的功效。方中以人參、黃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益氣生血,當歸、川芎、柏子仁、酸棗仁、遠志養血寧心,肉桂、半夏曲溫中健脾,以助氣血之生化。
失眠、多夢較甚,可加合歡花、夜交藤養心安神。
·脾血虛
癥狀:體倦乏力,納差食少,心悸氣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薄,脈細緩。
治法;補脾養血。
方藥:歸脾湯。
方中以參、芪、術、草、姜、棗甘溫補脾益氣,當歸補血,茯神、酸棗仁、龍眼肉、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本方為補脾與養心并進,益氣與養血相融之劑,為治脾血虛及心血虛的常用方劑。
·肝血虛
癥狀:頭暈,目眩,脅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或筋惕肉困,婦女月經不調甚則閉經,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
治法:補血養肝。
方藥:四物湯。
本方具有養血調血,補而不滯的功效。方中以熟地、當歸補血養肝,芍藥、川芎和營調血。
血虛甚者,加制首烏、枸杞子、雞血藤增強補血養肝的作用。脅痛,加絲瓜絡、郁金、香附理氣通絡。目失所養,視物模糊,加楮實子、枸杞子、決明子養肝明目。
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故血虛之中以心、脾、。肝的血虛較為多見。
由于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由于血為氣母,血虛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氣虛癥狀,而且在中醫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認為補血不宜單用血藥,而應適當配伍補氣藥,以達到益氣生血的目的。所以在治療各種血虛的證候時,應結合健脾益氣生血之法,如歸脾湯、當歸補血湯、圣愈湯等方劑,都體現了這一治療思想。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