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型辨治面癱
中醫分型辨治面癱
面癱是以一側面部麻木、表情障礙、額紋消失、眼裂增寬、口角歪向健側等、部分患者有患側耳后疼痛、味覺減退等癥狀,是由于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因受風寒而發生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或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所致。中醫認為,該病多因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睡眠不足及心情抑郁等因素導致免疫力低下,人體正氣不足、經脈空虛、外邪乘虛而入面部經絡,使面部一側營衛不和,氣血運行不暢,經筋失養而發病,或體質偏盛、膽胃經積熱、熱邪侵淫、致使筋脈肌肉馳縱不收,病毒趁機侵襲而發病。該病以絡虛為本、風寒痰瘀為因,中醫采用祛風散邪、清熱利濕等法,病程日久時應兼顧扶正以祛邪,并將活血通脈貫穿治療始終,從而達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面神經水腫,緩解神經受壓,使面癱盡早康復,根據該病特點和臨床表現及舌脈可將此病分為三型辨證施治:
風中絡脈
有受風、感寒、著涼病史、起病較急,癥狀以口眼喎斜、面部表情動作消失、額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流口水或耳后疼痛。風兼寒者,兼見惡寒、發熱、無汗、咽痛、周身酸痛、舌淡苔白、脈浮緊;風寒郁結化熱者,兼見患側灼熱、耳后疼痛明顯、口干、咽痛、小便短赤、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以祛風散邪、疏通經絡為主,方用自擬牽正1號湯。處方:防風12克,荊芥15克,羌活12克,白僵蠶12克,當歸15克,川芎18克,全蟲10克,甘草3克。
耳后疼痛時加乳香10克,沒藥10克,白芷15克;見咽痛等癥狀屬風熱者,上方去羌活加忍冬藤30克,薄荷12克,牛蒡子10克。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