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外孕(異位妊娠)的辨證論治
受精卵在子宮體腔以外位著床稱異位妊娠,習稱宮外孕。異位妊娠是婦產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發病率約為1%,近年來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本病以輸卵管妊娠最多見,約占異位妊娠的95%。且以壺腹部最多,其次是峽部、傘部,間質部最少。
宮外孕(異位妊娠)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孕婦宿有少腹瘀滯,沖任不暢,使孕卵運行受阻;或脾腎氣虛,運送孕卵乏力、遲緩,而使孕卵滯留子宮腔外等有關。孕卵在子宮腔外發育,日久則脹破脈絡,血溢于內,蓄積少腹,而形成少腹血瘀之實證;若脈絡大傷,則血崩于內,陰血暴亡,氣隨血脫,變生厥脫之危急重證;或瘀血日久不散,發為少腹血瘀包塊,遂成癥瘕積聚之癥。
宮外孕(異位妊娠)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始終以活血化瘀為主,其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目前臨床常用于以下兩種情況:
1.未破損型:指輸卵管妊娠尚未發生流產或破裂。
[證候] 有停經史,可有早孕反應,或有陰道淋瀝出血,一側下腹隱痛,盆腔檢查一側附件可有軟性包塊,有觸痛;尿妊娠試驗多為陽性, B超檢查附件有囊性塊物,或宮內無妊娠囊、宮外有妊娠囊;脈弦滑。
[治則] 活血化形,消瘕殺胚。
[方藥] 宮外孕Ⅱ號方。主要藥物:丹參、赤芍、桃仁、三棱、莪術。
2.包塊型:輸卵管妊娠破裂時間較長,腹腔內血液已形成血腫包塊,即陳舊性宮外孕。
[證候] 輸卵管妊娠破裂時間已久,盆腔內形成血腫,腹痛減輕或逐漸消失;可有下腹墜脹,或便意感,陰道出血逐漸停止,盆腔檢查可觸及不規則包塊,與周圍組織粘連;脈細澀。
[治法] 活血化瘀,消癥散結。
[方藥]宮外孕Ⅱ號方。
若包塊較硬者,可加穿山甲、牛膝以加強消癥散結之功;身體虛弱者加黃芪、黨參扶正祛邪;若瘀血化熱出現低熱者,加牡丹皮、龜板、地骨皮以化瘀清熱。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