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湯劑應該如何服用第 3 頁
準確使用藥引子
藥引的種類繁多,應用的多寡也不一,有用二三味或多味藥作引者,但以單味藥為多。例如生姜有發汗解表、溫中、溫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姜2~3片為引。蔥白能散寒通陽、解毒散結,治療感冒風寒、小便閉塞不通時,常用蔥白5~7根為引。而在辛溫解表藥中,同時加入生姜、蔥白,可更增強發汗解表作用。粳米有益氣健胃之功,治療火熱病癥,需用大劑量苦寒藥時,常取粳米一小撮為引,以保護胃氣。大棗能益氣補中、養血安神、調和藥性,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烈藥時,常取大棗10~15枚緩和藥性,以防中毒。食鹽有清火、解毒之效,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溫淡鹽開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腎。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斂固澀,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癥時,常取食醋1湯匙作藥引。紅糖能補血、祛瘀,治療產婦惡露不暢、小腹冷痛等癥時,常取紅糖20~30克為引。
爽快喝藥的秘密
在中醫學中,中藥被分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味道。五味不僅是藥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對藥物作用的概括。其中,苦味藥能泄、能燥。例如,能清熱燥濕的黃連、清熱瀉火的梔子、清利肺氣的杏仁等,都是苦味的良藥。而烏梅、山茱萸是酸味的,芒硝、瓦楞子是咸的,甘草、枸杞子是甘味的,等等。通常,一個中藥方子有多種中藥組合而成,為了治病,人們便忍得一時苦,求得保平安。
其實,通過一些小方法,良藥也可以不那么苦口。人舌頭味覺在37℃時最敏感,低于37℃時味覺會逐漸減弱,如果把湯藥放涼至30℃以下,就可以減輕苦味。此外,還可以用粗吸管喝藥,使藥液盡快通過舌根部,減少舌頭對苦味的感受。在喝完湯藥后,還可以喝幾口溫開水,洗凈口中的殘留苦水。
總之,運用中藥湯劑療病是一個系統工程,科學的服藥方法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環。正如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說:“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反而有害……”由此可見,如果服之不得法,任憑多么好的醫生,用多么好的藥,療效也會大打折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