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你識別真假鹿茸第 2 頁
真品鹿茸
梅花鹿茸:又稱黃毛茸、花茸。也分鋸茸和砍茸。梅花鹿鋸茸呈圓柱形分枝狀,具一個分枝者習稱“二杠”,其主枝習稱“大挺”,挺長14~20厘米,鋸口直徑約3厘米,離鋸口約3厘米處分枝,分枝長10~15厘米,直徑較主枝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布有紅黃色或棕黃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較密,下部較稀,分岔間具一條灰色筋脈,皮茸緊貼,有蜂窩狀細孔,外圍不顯骨質化;具兩個分枝的,習稱“三岔”,大挺直徑較二杠細,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縱棱筋及突起疙瘩,俗稱“骨豆”,皮紅黃色,毛稀而較粗?橙滓卜侄、三杠等規格,只是帶有腦骨,前端平齊,后端有一對弧形的骨,俗稱“虎牙”,現多已不用此法,除非老鹿或死鹿才用砍法。
馬鹿茸:亦分鋸茸和砍茸,鋸茸也分二杠、三杠,但比花茸粗大,分枝較多。具一個側枝的稱“單門”,二個側枝的稱“蓮花”,三、四枝的稱“三岔“或“四岔”;外皮紅棕色或棕褐色,毛粗而稀,鋸口外圍有骨質,分岔越多,骨質越老,體越重,質較差。
鹿茸偽制品
多用鋸末、膠、色素制成圓柱狀分枝的鹿角形狀,外貼其他動物皮制成,有的制成二杠形,有的制成三岔形,外表皮多為灰褐或灰白色,表面有灰白或淡土褐色稀疏被剪成參差不齊的短毛,其間或雜有黑褐色的成撮毛,下部四周或粘附有長約3厘米的毛;“鋸口”面呈紅褐色或棕褐色膠狀,質地緊密,無蜂窩狀小孔,用火燒即熔化,發出“吱吱”的響聲并冒濃煙,氣特異有股膠臭味,久聞令人惡心。還有的用蛋清、色素、骨塊和動物皮毛加工成“鹿茸片”,這種偽制品為類圓形薄片,大小不等,外皮暗灰色,切面光滑不細膩,半透明狀,無蜂窩狀小孔,具光澤,有的可見骨塊片;質重,柔韌性差,易碎裂。
上述偽品根本不具備鹿茸補益精血、祛病療疾的功效,誤用這些偽制品,不僅破費錢財,而且貽誤治療,甚至引發不良后果,故使用時要到正規的大型藥店購買,仔細辨別,以防上當受騙。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