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藥要注意些什么
吃中藥要注意些什么?中藥內服法是治療疾病的常用途徑,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藥物作用,而忽略了服用中藥時應注意的問題,甚至釀成悲劇。中醫五絕網在這里介紹一下吃中藥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解表藥(發汗藥) 凡通過發汗解表使人體出汗,以至發散表邪,解除表癥的藥物為解表藥,如麻黃、桂枝、生姜、薄荷、桑葉等。
服此類藥物后,須立即臥床休息,同時應適當提高室溫或添加衣服,用熱水袋保溫助出汗。夏季應注意空氣流通,以防室內悶熱,應避開穿堂風;冬季服熱粥或蔥白、姜湯或紅糖水等以助藥力。凡出汗,只宜遍體微汗(若以發汗消腫,只可適量多汗),因有“汗為心之液”之說,尤其是濕熱毒邪受侵,汗過最易耗傷,更應掌握分寸。對年老體弱患者應慎用,嚴防汗多發生虛脫、厥逆等癥。若出汗不止,可用濕粉(煅龍牡、生黃芪各9克,粳米30克,共研細末布包)撲之。汗后用干毛巾擦干,更換襯衣,但應謹防受涼。
服藥后應詳細觀察有無汗出,出多少,汗液以及面色、肢溫、脈象的變化。
催吐藥 凡能引起或促使嘔吐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催吐藥或吐藥,如瓜蒂、藜蘆、常山、夾竹桃、石鹽等。
服藥前用寬條或長毛巾緊縮脘腹,用藥后10-20秒不吐時,可用清潔羽毛或手指輕輕觸及咽喉部或多飲溫水以助藥力。吐后松解束帶。若昏眩或嘔吐不止,應及時解救。
本類藥之藥性峻烈且毒性,副作用較大,應嚴格掌握劑量。
嘔吐以祛除病邪和積滯為度,切勿過量,以免過度耗津傷氣,心臟病、失血患者或有吐、咯血病史及老年、幼兒、孕婦等氣血虛弱者皆不宜服用,若非用不可必須在醫院進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