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煎中藥
中醫中藥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面對大包小包的中草藥,不知如何煎服為好。中醫五絕網為您介紹一些煎服中藥的知識,來告訴您如何煎中藥。
要選好煎熬中藥的容器。煎熬中藥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制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質穩定,在藥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不會“干擾”藥物的合成與分解,導致影響藥效。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藥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藥內所含的鞣酸質、甙類等成份起反應,造成藥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法。藥物入鍋后,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使藥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藥面少許,治水腫病的藥宜少放水;小孩藥要少放水,發汗藥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涼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藥,以免藥物表面蛋白質變性,而影響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藥時,為了使藥煎透,最好是加蓋煎。尤其是含有揮發性成份的中草藥,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更要蓋好蓋,并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減少有效成份的揮發;有些貴重藥物,如人參、鹿茸等也要蓋住,并要用文火細煎。煎藥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發汗的藥,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類補益藥則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鐘左右。此外,絨毛類藥物及散劑煎煮時宜做成布包入鍋,以減少絨毛對喉的刺激。對于抓的特殊藥物,先煎、后煎、沖服、包煎等,都要遵醫囑。
中藥煎幾次為宜
湯劑的煎煮次數,以多次煎比 一次長時間煎熬為佳. 煎藥是 藥物中成分溶出 的過程,完全符合浸出原理. 藥物中所含的生物堿鹽類.甙類.有機酸及有機酸鹽類.糖類.鞣質.蛋白質.色素.酶類等多種成分幾乎都能溶于水中,樹脂與脂肪油雖不溶于水,但與其他成分一起,也能部分溶解,因此造成藥材內外濃度差,有效成分從組織內向外滲出,當藥材內外濃度相等,即處于平衡狀態時,溶出停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