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長壽養生觀第 2 頁
飲食有節 不宜偏食
《素問·上古天真論》認為,飲食有節是享盡天年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長期過量,必導致消化不良,使筋脈瘀滯,氣血流化失常。“節”,還包括飲酒必須適當,少則益身,多則敗德損命。《內經》對此有非常精辟的論述:“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可見飲酒過量對身體的傷害是何等的嚴重。
飲食有規律,不暴食偏食亦十分重要,它能促進臟腑機制的良好運轉,反之危害亦大。《靈樞》五味篇說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腎。可見,酸苦甘辛咸五味對五臟正常的運轉有著直接的關系,任何偏食行為都將會增加某一臟腑的負擔。如不偏食,調和適度,則五臟各得其所,將會為長壽打下良好基礎。
精神內守 心胸開闊
臨床實踐表明,人的情志與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內經》對于情志的分析更為精到,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情緒的變化之所以能傷及內臟,《素問·舉痛論》有明確的論述:“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可見不良情緒能使臟腑氣血出現異常,使五臟運行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發生。因此,要有一個好的身體,就需要恬愉知足,精神內守。理解別人,善待自己。
總之,《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內容之翔實,經驗之豐富,論述之具體,是一篇文章難以概括的,然而,它的順四時規律,以恬愉為務,飲食合理,守精神,闊心胸的精辟論述,已為我們提供了良好養生觀,勤學多練必會獲益。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