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進補的原理
中醫養生進補的原理是什么?我們在這里為您講述一下:無論精神補益,還是飲食補益、藥物補益、按摩補益、艾灸補益,都是以中醫的基本理論為指導,通過各自的方式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補益五臟和調援精神,從而保證人體的健康。
【中醫養生進補原理一:平衡陰陽】
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指導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導著中醫臨床。當人體處于陰陽平衡的狀態時,中醫便認為屬于健康的狀態,如《素問·調經論》指出的“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著一,命日平人”。
當病邪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相搏,斗爭的結果使得陰陽平衡被打破時,機體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中醫則稱之為陰陽失調。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華,進補作為中醫“八法”中的補法,也應當依據辨證論治的總原則,實施辨證施補。在中醫的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辨證中,陰陽系八綱之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在八綱辨證中,陰陽統帥其他六綱,其中表、熱、實屬陽;里、虛、寒屬陰。 陰陽是互根的。明代趙養葵在其所著的《醫貫·陰陽論》中對陰陽互根的理論作了說明,指出:“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意思是說陰精(指一切營養物質)是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陽氣(指一切生理功能活動)必須依賴陰精的資助。
如果沒有陰精的資助,生理功能活動便無以產生;而陰精的生成又必須以陽氣為之生化。如果沒有陽氣為之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陰精。陰陽之間相互依賴,互生互長。在補益當中必須根據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滋陰、或壯陽、或陰陽雙補,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