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少用藥行嗎
俗話說:藥可治病亦可致病。一般而言,同時服兩種藥以上,其不良反應即可增加,若同時服五六種藥,產生不良反應的機會幾乎達100%。可見,藥還是盡量少用為好。老年人由于種種原因,尤其易對藥物發生不良反應。這些原因大致可歸納以下5點:1、老年人用藥較多資料表明,85%的70歲以上老年人幾乎每天都在用藥維持,30%同時使用著4—5種以上的藥物。2、老年人藥物動力學的體內改變,可使血藥濃度保持較高水平,增加不良反應。3、老年人各系統功能(尤其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敏感性均有所增高,小劑量時也可致不良反應發生。4、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免疫功能發生變化,容易發生藥物變態反應,因而老年性藥敏反應增加。5、老年人體內自穩恒定功能不同程度減弱,易受外來物質,包括藥物的干擾,藥物效應相對增強劑量大或多種藥物聯用,其不良反應必然增加。上述5點中,除第1點是人為的外,其它4點都屬于老年期的特殊變化,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因此,要避免藥物不良反應對身心健康的不利影響,只有在第1點上下功夫,即少用藥物。然而,人到老年,機體卻往往如一部用舊的機器那樣,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毛病不少,需要不斷的修理才能保持正常運轉。所以,不少老年人身集數病,無奈只好同時用幾種或十幾種藥物維持。這樣下去,藥物不良反應和藥源性疾病必然有增無減。其實,有的老年人雖表現出一身數病,但如果仔細分析則不難看出:有些雖說是病,卻是一種隨身體老化而來的自然現象,如骨質疏松、腰腿痛、食欲減退、失眠等。對此若能注重自我保健,通過調理飲食,增強鍛煉,合理安排生活節奏,以及通過心理治療和理療等是可以不用藥而改善癥狀的。也有的表現為不同的相對獨立的疾病,但相互之間是有很大關聯的,例如老年人常見的高血壓與冠心病,糖尿病與心血管病等。對此要抓住主要矛盾用藥,并配合非藥物療法,這些疾病是可以在用少數藥物的情況下獲得控制的。由此可見,老年人是完全可以少用些藥物的。關鍵在于:一是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非藥物療法來改善病情;二是不可求醫求藥過分心切或者過于迷信藥物的作用,反而造成盲目用藥濫用藥現象;三是遵醫囑用藥,做到合理用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四是面對人生的后一階段持樂觀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態,可以起到預防和減少疾病發生的積極作用。總之,老年人少用些藥是有益的,也是可行的,許多百歲老人的經驗已證明了這一點。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