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藥:白蘞

中藥詳解:白蘞
【中文名】白蘞(《本經》)
【類 別】根類
【異名】白根、昆侖(《別錄》),貓兒卵(《綱目》),鵝抱蛋(《植物名實圖考》),見腫消(《南京民間藥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藥手冊》),白水罐、山地瓜(《東北藥植志》),鐵老鼠、母雞帶仔、老鼠瓜薯(《廣西中藥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漿罐、狗天天(《遼寧經濟植物志》),癩痢茶(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根。
【植物形態】白蘞,又名:菟核、白草(《本經》),野葡萄秧、小老鴰眼、七角蓮、上竹龍、早黃鉗、白天天秧。
藤本,以卷須攀援他物上升。塊根紡錘形或塊狀,深棕紅色,根皮栓化,易剝落。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縱紋。吁互生,掌狀復葉,具柄;小葉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狀或羽狀分裂;小葉有短柄或幾無柄,最終裂片披針形殘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則缺刻狀粗齒,葉軸及小葉柄有翅;葉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均光滑無毛。聚傘花序與葉對生,總花梗長4~9厘米,常纏繞,花小,直徑1.5~2毫米,淡黃色;花萼5片,不明顯;花瓣5片,卵圓形,后脫落;雄蕊5枚,花絲短;花盤杯狀,明顯;子房著生花盤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漿果球形,直徑6~7毫米,藍色或藍紫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于荒山的灌木叢中。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陜西、廣西、內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白蘞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莖及細須根,洗凈,多縱切成兩瓣、四瓣或斜片后曬干。
【藥材】干燥的塊根呈長橢圓形或紡錘形,兩頭較尖,略彎曲,長3~12厘米,直徑1~3厘米,外皮紅棕色,有皺紋,易層層脫落,內面淡紅褐色。縱切瓣切面周邊常向內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線。斜片呈卵圓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邊較厚,微翹起或微彎曲。質輕,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白色或淡紅色。氣微,味甘。以肥大、斷面粉紅色,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此外,江蘇、浙江、四川、廣西等地亦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