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象思維視角看戲曲與中醫第 2 頁
再者,豫劇大師馬金鳳在其代表作《穆桂英掛帥·出征》一折唱到“帥字旗,飄入云”時,右手握住翎子,指向前方空中,眼神帶領觀眾向上空望去,“飄字”拆音唱作“皮拗切”,并在其三聲的基礎上,借用波顫音烘托,用聲音在聽覺上給人一種旗幟飄揚之象,在舞臺上本無帥旗一物,卻演繹出帥旗一象,并能讓人意領神會。
此外,同一個劇種、劇目、相同的人物形象,由于不同流派藝術家對角色的理解把握不同,加之受演員自身條件所限,往往也會產生多種版本的不同演繹,如在豫劇中,常香玉版的《斷橋》以“悲壯”著稱,虎美玲的現代版《新白蛇傳》偏于“美艷”,吳素真(宗陳素真派)版的《斷橋》則以“凄美”出眾。這正像中醫治病,同一個病人、病癥,不同流派的醫家會用不同的治法、方藥予以治療,也都能取得療效。因此,多元并存、和而不同也是戲曲和中醫的相似之處。
古語有云“醫者,藝也”,解讀多種多樣。但就京劇昆曲、豫劇等傳統戲曲藝術同中醫而言,由于同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講“醫藝同源”。人們常說“會看戲的看門道,不會看戲的看熱鬧”,這里的門道大多指的是對程式動作等抽象化的表現形式的意會,是一個象思維的認知過程。筆者認為觀看和學習傳統戲曲,有利于培養象思維,進而有助于培養中醫原創思維。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