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學本三代之舊,雖以論病為主,卻始終貫徹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理念。《傷寒雜病論》成書于疫癘流行、社會動蕩的東漢末葉。內容包括:醫論、脈論、病論、證論、法論、方論、藥論等內容,重點論述“傷寒”與“雜病”治則、治法、組方、遣藥、護理、禁忌等知識,及內、外、婦、兒諸科診治,飲食、行為禁忌等相關知識。《傷寒雜病論》內容豐富,理法方藥完備,屬中國醫學領域的大成之作。該書幾經傳抄、節錄修訂,又幾經兵燹,歷代均難得其全,而流傳至今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文獻遺存,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福祉。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以其理論精辟、辨證規范、治法森嚴、組方嚴謹、處治靈活、效若桴鼓的學術特色飲譽古今。受到后世醫家一致推崇,被奉為‘眾方之祖’,‘醫學指南’和‘規矩準繩’。其醫學思想、認識理念、思維模式,以至臨床治則等知識,已構成張仲景醫藥思想體系,并在傳播中形成特有的文化現象。
張仲景先是被先秦醫藥文化“化”成名醫,繼而升華傳統認識,揚棄舊說,發明醫療技術,創新理論體系,開創臨床醫學,樹立大醫精神,最終“脫俗成圣”。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將張仲景醫學推至秦漢醫藥文化頂峰。
千百年來,學者們雖致力演習《傷寒》、《金匱》經典,卻難于比肩仲景,達到張仲景的醫學水準和學術素養,后學對于張仲景的醫學境界,唯有“高山仰止”而難以企及。究其原因,演習者多未能站到張仲景同等文化高度去理解、吸收、運用、研究、開創、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正王叔和在《傷寒卒病論?序》中評注所謂:“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秉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級,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
研究發現:張仲景一生醫著豐富,宋代整理仲景文獻遺漏甚多,不足以代表張仲景醫學全部,而《傷寒雜病論》僅是張仲景晚年作品,還有相當數量早期文獻依舊沉睡在浩瀚歷史長河中,等待我們去甄別、挖掘。
如果我們中醫傳人以有限的階段性知識,欲傳承把握張仲景醫藥文化全部,勢必力不從心。所以,我們傳承張仲景醫學文化,除了學習、探索、求證、研究張仲景文獻載體、醫學理論、辨證治則、立法組方等醫學基礎及治療技術外,還應掌握形成張仲景醫學體系所必備的三代醫學文化等源頭知識,以及秦漢交叉學科知識。做到“認”“識”同一,“知”“行”無二,才能真正做好文化傳承,顯然“學本秦漢”是對文化傳承者的基本要求。
因此,對待張仲景醫藥文化傳承,學是手段,化是目的,發展才是真正的學術進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