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醫藥簡史第 3 頁
蒙古灸療術是在熱置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蒙古族使用灸療法較早。藏醫《四部醫典》中就有“蒙古灸療”的記載。中醫《內經·異法方宜論》中也提到:“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地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從北方來。”所指“北方”,雖然沒有直接指明是內蒙古地區,但據當時所說的“北方”和“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顯然是包括內蒙古地區和蒙古民族的祖先居住的地方。
蒙醫外傷治療與正骨法,據史書記載,形成較早。由于古代蒙古族從事畜牧業和狩獵業,經常發生戰爭,在騎馬、射箭、摔跤中經常發生跌傷。骨折、脫臼、腦震蕩等創傷。因此,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正骨及治傷經驗,并對于各種兵器刀劍創傷也總結了不少醫療方法,在《蒙古秘史》中就有這方面的記載。
蒙古族飲食療法也屬于蒙醫的傳統療法之一。蒙古族人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民間諺語:“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藥之源,源于百煎水。”諸如奶食、肉食、骨湯之類,只要食用適當,都可以起到滋補、強身、防病、治病的作用。這是古代蒙古人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飲食療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也有這方面的記載。
在藥物學方面,蒙醫藥家們創造了適合于本地區實際情況的獨特的配制法和用藥法等。同時還吸收了西藏。印度等地區和兄弟民族的藥物學理論知識,使自己的藥物學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在17~18世紀涌現出很多著名的藥物學家、方劑學家和蒙藥著作。如伊希巴拉珠爾撰寫的《認藥白晶藥鑒》一書就是內容比較豐富的蒙藥學著作;18世紀藥物學家羅布桑蘇勒和木撰寫了《認藥學》四部書,即《珠寶、土、石類認藥學》《木、湯、滋補類認藥學》《草類認藥學》《鹽、灰、動物類認藥學》,主要闡述了藥物的形態,為認藥、采藥和研究藥物提供了依據。這一時期還有官布扎布編著的《藥方》,是以蒙藥驗方為主,兼收印度、漢、藏、回等藥方的一部書。19世紀,蒙藥學家占布拉道爾吉撰寫的《蒙藥正典》,是一部蒙藥學經典,書中分別以蒙文、藏文名詞并列對照,還附有579幅圖。蒙醫藥家敏如爾·占布拉卻吉丹桑璞仁來所著的《方海》則是一部完整的蒙藥方劑學經典。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