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醫學理論體系第 2 頁
病理包括病因、疾病的外因、發病、六基癥和寒熱癥等內容。蒙醫認為三根(赫依、希拉、巴達于)之間出現偏盛偏衰;或三根與七素之間的平衡失調,相互為害;或由于某種外因,人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狀態受破壞,就會發生疾病。蒙醫在臨床上根據這一理論和原理解釋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特點和所致病癥的臨床表現。所以“扶正”與“祛邪”是人體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重要措施。
(一)陰陽學說
陰陽是我國古代用以解釋自然界一切事物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據蒙古古代史料及許多文學藝術著作記載,古代蒙古人稱蒼穹為“父天”,稱地球為“母地”。這是蒙古民族中形成的陰陽概念。蒙醫藥理論是在對自然界有了這種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內經》《四部醫典》《飲膳正要》等書中,有古代蒙古人善于用熱性療法治療寒癥的記載,如“蒙古灸”;用寒性療法治療熱癥,如“冷敷”和“酸馬奶療法”等。到16世紀末,陰陽學說成為蒙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如白晝和黑夜,晴天與陰天,熱與冷,動與靜。一般他說,凡是活動的、上升的、明顯的、進行的、無形的、輕清的、功能亢進的或屬于功能方面的都屬于陽;而凡是靜止的、下降的、隱晦的、退行性的、有形的、重濁的、功能衰退的或屬于物質方面的都屬于陰。從事物的運動變化來看,當事物處于沉靜狀態時便屬陰,處于躁動狀態時便屬陽。由此可見陰陽既可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相對的,是根據一定的條件來決定的。蒙醫認為,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類,任何一種事物的內部又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以至無窮。陰陽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面而單獨存在。陰陽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消長的,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為存在條件,二者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互相轉化。當陰陽兩者不斷地變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陰陽之間相互對立、依存、消長、轉化幾方面的關系,是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這些內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蒙醫學運用陰陽變化的相互關系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探求藥物性能,并廣泛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確定治療原則等方面。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