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醫學中季節與疾病的關系
傣族醫學中季節與疾病的關系
我國公歷把一年之12個月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傣族醫藥也根據這四個季節的劃分來論述人體機能的變化、疾病的發生、防治的規律以及治療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等等。但傣醫理論卻與之不同。由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氣溫高,雨量足,濕度大。這種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就具有高溫、高濕度的氣候特點,而四季劃分不明顯。因此,傣族傳統醫藥理論從千百年的實踐生活中,根據傣族地區這種特殊的氣候特點,把一年劃分為三個季節(臘魯擋三),即冷季(傣語為臘魯腦)、熱季(傣語為臘魯黃)、雨季(傣語為臘魯芬)。冷季為每年傣歷的1月至4月,相當于公歷的11月至次年的2月;熱季為傣歷的5月至8月,相當于公歷的3月至6月;雨季為傣歷的9月至12月,相當于公歷7月至10月。在冷、熱、雨三個季節里,均有各種不同的疾病發生,而在季節相交的前后一段時間里(傣語叫臘魯朵崗),各有一些疾病發病率較高。比如在傣歷的4月至5月間,即公歷2月至3月份,是冷季與熱季的交季的時期,腹瀉、痢疾等病的發病率較高。在傣歷8月至9月,即公歷的6月至7月份,是熱季與雨季的交季時期,瘧疾的發病率較高。而在傣歷12月至次年1月,相當于公歷的10月至11月份,是雨季與冷季的交季時期,這一時期中傷風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發病率較高。
為此,根據季節的不同,疾病的差異,每個季節用藥均有偏重,都有一些固定的藥方(傣語稱為雅塔),用來防治不同時期發生的各種疾病。如熱季多用苦味藥物(傣語叫雅烘),以清熱、解毒、涼血等。雨季多用澀味藥物(傣語稱為雅發),用以收斂、除濕等。冷季則多用辣味藥物(傣語稱為雅撇),用以散寒、溫中、止痛等等。這些樸素的醫藥理論,對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其更深奧的理論還有待于我們今后進一步挖掘、研究,逐步充實提高。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