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療法第 3 頁
四、瘧疾
用斑蝥末、白芥子末各如米粒大小,放在膠布上,在瘧疾發作前3小時貼在第3胸椎處,4小時后揭去。亦可用鮮毛莨洗凈,搗爛,敷大椎穴,方法同“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五、白喉
巴豆(干燥色黃的不能用)去殼,研細,與朱砂粉各0.5g拌勻,放入普通小膏藥中,貼印堂穴。經8小時后即可除去。局部皮膚紅而帶紫,伴有小泡。第2天溶成大泡,將泡用消毒針刺破,放出泡中液體,涂以龍膽紫。同時,應配合白喉抗毒素、青霉素等治療。
六、小兒消化不良
用蓖麻子1~2粒去殼,杏仁1粒搗成泥狀,拌入少許朱砂粉,敷印堂穴,外用小膏藥固定,l~3日揭去,可見粟米樣小水泡,不必挑破,任其自然吸收。治小兒消化不良(農村叫兒疳)有效。
七、顏面神經麻痹
用斑蝥、青娘子、紅娘子各1只,各去頭足,再加蔥頭7個搗爛如泥,鋪墊在預先準備好的半片小蜆殼內(或完整的青霉素瓶的鋁蓋也可),覆蓋于太陽穴,用膠布固定,右斜敷左,左斜敷右,約12小時去掉。如出現大水泡,可用消毒針頭刺破,流出清水。也可同時配服養血祛風之劑,則效果更好。腦血栓形成初起所致的“口眼喁斜”,用本法牽正,效果也很好。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