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驗方(二)
砂半理中湯
〔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殼9克(或炒枳實)砂仁9克(打碎)。
〔功能〕理氣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證屬寒凝氣滯者。臨床以胃脘近心窩處疼痛,泛酸曖氣,或吐誕沫,脘腹脹滿,痛引脅背或胸中,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遲或弦緊為特點。
〔用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面超出藥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劑煎二次,日服一劑;分二次溫服。
〔方解〕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中健脾,可做為肺胃痛之主藥。該藥外用能愈合創口,不留瘢痕,有促進潰瘍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氣止痛,化食積,并可入腎,因此可做為腎胃痛之主藥。枳殼(或枳實)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內連年之積,放做為脾胃痛之主藥。香附舒肝理氣,對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劑共研細末,溫開水調服,每服6克,日1~2次,以鞏固療效。
〔加減〕本方為治療胃痛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病情酌加藥物。
肝胃痛證:見胃痛連脅,攻撐作痛,呃逆噯氣,苔多薄白,脈弦緊。治療將香附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藥量仍為9克。若日苦吐酸,為膽火較盛,加生桅子6~9克;脅痛較重者,可加川間子9克。
心胃痛證見痛引胸中,心悸氣短,舌紅苔薄白,脈寸尺俱微,動見于關。治療將高良姜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與小腸火有關,可加焦桅仁3克。
脾胃痛證:見胃脘疼痛,脘腹脹滿,神疲乏力,自少納呆,舌苔白膩,脈緩或大,治療特炒枳殼(或炒枳實)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藥仍用9克。
肺胃痛證:見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動則氣少,舌苦白膩,脈寸微關緊尺沉,治療將清半夏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仍用 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 2~3克。
腎胃痛證:見脘痛及腰,腰酸,少腹脹滿,行則佝僂,舌苔薄白,脈沉遲或伏,治療將砂仁加至 12克為主藥,余四味仍用 9 克。若腰酸小腹脹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沖);同時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沖)。
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癥狀,可加黃連2~3克,肉掛末2克(分沖)。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