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辨證第 2 頁

【心病的辨證】
(1)心陽(氣)虛:心氣虛的主證是心悸、氣短、自汗,活動時加重,面色蒼白,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或虛數無力;若兼有形寒肢冷,則為心陽虛;若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冰冷、脈弱而不易摸到,是心陽虛脫。
(2)心陰(血)虛:心血虛的主證為心悸心煩、健忘、面色蒼白、驚悸不安、精神疲乏、舌淡、脈細,若兼有低熱、失眠多夢、盜汗、顴紅、口渴、遺精、舌紅少苔或舌尖干紅、脈細數,則為心陰不足。
(3)熱入心包:熱邪傳心,則證見高熱、煩躁、神志昏沉,胡言亂語,甚至狂躁不安,舌質紅絳,苔干起刺,脈洪數或細數。此多見于溫熱病熱邪熾盛時,頗相似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出現意識障礙的證候。
(4)痰迷心竅:當痰熱內擾心竅,影響神志時,可見夢多難入睡、煩躁不安或精神呆癡、語無倫次、哭笑無常,甚則狂躁、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有的意識不清、語言不暢,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有痰鳴音,偏寒的多苔白脈滑;偏熱的多苔黃脈數。此類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障礙的證候,常見于神經官能癥、精神分裂癥、腦血管意外、精神病的狂躁型等。
(5)心血瘀阻(真心痛):多由瘀阻心絡所引起,主證為陣發性心痛,剌痛如絞,放散至左肩背,甚則可見唇及指甲青紫、舌質暗紅或有紫斑點、苔少,脈澀。此類似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的心絞痛。
(6)心脾兩虛:主證為面色萎黃、精神困乏、四肢疲倦、食欲減退、心悸、健忘、失眠、舌淡紅、脈細軟弱。多見于貧血、神經衰弱、心臟病患者。
(7)心腎不交:當腎之陰水不足,心之虛火上亢時,可有心煩、心悸、不眠、頭昏、眼花、耳鳴、腰膝酸軟、夢遺、舌紅、苔少、脈虛數等心腎功能失常的證候,多見于神經衰弱等病人。
【肝病的辨證】
(1)肝氣郁結:主要證候為胸脅脹滿走竄作痛,胸悶不舒;或嘔逆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瀉,或有&瘕積(&瘕與積都是堅硬不移的有形之物,如肝脾腫大等)、瘕聚(聚散無常、如腸痙攣等)。在婦女則可表現脅撐乳脹,小腹脹痛、月經不調,咽部有異物梗阻感。有的還可能有情緒抑郁、急躁易怒、胃脹或痛、噯氣、嘔吐、便秘或泄瀉等,舌苔多薄白或薄黃,脈弦。此證相當于肝、膽或胃腸功能障礙,可見于神經官能癥、慢性肝膽疾患、胃痛及月經不調等病。證情一般較肝風、肝陽、肝火等證輕,多情志抑郁,影響肝的疏瀉功能,氣機阻滯所致。
(2)肝陽上亢(包括肝風內動):主要證候為頭痛眩暈、急躁易怒、睡眠不安、耳鳴目脹,或面紅目赤、四肢發麻、行走時感到頭重腳輕,有的還可出現顴紅、手足心熱、麻木、震顫、口燥咽干、腰酸腿軟、舌質深紅、脈弦細數等。這種上盛下虛的證候,可見于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神經官能癥或癔病等。肝陽進一步發展,則成肝風內動,表現為眩暈欲倒或突然昏倒、昏迷、震顫、抽筋、流口水、喉內痰響,隨后可遺有口眼歪斜、語言不流暢或失語、半身癱瘓、舌紅苔黃,脈弦動而硬。
(3)肝經實火:本病較肝氣為重,較肝陽、肝風為輕。常見眩暈、頭痛、耳鳴、耳聾、脅肋灼痛,面紅目赤、急躁善怒、尿黃、便燥,或有口苦、咽干、吐血、鼻血、心煩易怒,甚則發狂、苔黃或干、脈弦數。本病可見于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上消化道出血、耳源性眩暈、更年期綜合征等。
(4)肝陰不足(包括肝腎陰虛):肝陰虛多見頭昏眼花、目澀眼蒙、兩脅隱痛、綿綿不休、口干心煩、時覺煩熱、兩眼干燥、視物不清、舌紅少苔、脈細數。因肝陰虛常與腎陰虛同時存在,故除肝陽偏亢的證候外,還可有顴紅、手足心熱、耳鳴耳聾、腰酸腿軟、夢遺、口燥咽干等陰虛內熱現象。此證多見于眩暈、高血壓、神經官能癥。
(5)肝脾不和:證見兩脅脹滿、飲食減少、腹脹腸鳴、大便溏薄,或腹痛則大便泄瀉,或月經退后、痛經以及經期乳房脹痛、面目浮腫、苔多薄白、脈多弦緩。此證常因情志不暢,肝氣失其疏泄、影響到脾而致。可見于慢性腸炎、結腸過敏、慢性肝炎及某些婦科疾病中。
(6)寒滯肝脈:多因平素陽虛,寒氣阻滯肝脈所致。證候可有頭頂重痛。嘔吐清水、胃部、兩脅及小腹脹痛、睪丸墜脹、陰囊收縮,或有手足冰冷、舌白潤滑、脈弦遲或沉弦。此類證候可見于潰瘍病、神經性頭痛、慢性胃腸炎、小腸疝氣等病時。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