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辨證

除了上面介紹的八綱、六經、三焦和衛氣營血等辨證方法外,中醫還常對一些內傷雜病采用臟腑辨證的方法。臟腑辨證,是以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反映于外的不同證候,加以分析歸納,并作為辨證依據的。這種辨證方法的具體內容是:根據臟腑的生理病理及經絡循行的表現來判斷病變的部位;用寒、熱、虛、實來辨別病情;以臟腑間的相互關系,來分析病證的傳變規律。一般是以五臟為重點的。下面簡要介紹各臟腑的有關證候特征。請接下學習。
【肺病的辨證】
(1)肺氣虛:多因病后氣虛,或久咳傷氣,引起肺氣虛弱,肺功能減退。證候為咳嗽無力,痰多清稀、面色蒼白、聲音低微,易疲乏、多自汗、咳喘氣短、體倦懶言、形寒自冷、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脈象虛弱。可見于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等病。
(2)肺陰虛:多因外感燥熱,灼傷津液,肺失濡養,或久咳傷肺,肺陰不足,虛熱內生。證候可見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稠,有時咳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后顴紅;或聲音嘶啞,口干咽燥,舌干紅,苔少,脈細數。此證多見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結核,喉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等。
(3)風寒束肺:多因風寒犯肺,肺氣不宣所致。可表現為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清稀、苔薄白、脈浮緊。本證多見于感冒(傷風、流感)、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病。
(4)風熱襲肺:多因外感風熱,或寒邪化熱、痰熱壅滯肺內,便肺的肅降功能減退所致。證候多有發熱、咳嗽、哮喘氣粗、痰稠色黃、咳吐膿血、腥臭、胸痛、出鼻血、咽喉腫痛、煩躁口渴、喜喝冷飲,甚至風熱閉肺,出現呼吸迫促、鼻翼扇動、口唇紫紺、便秘、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此證可見于急慢性氣管炎、大葉性肺炎、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肺膿瘍、支氣管哮喘等病。
(5)肺腎陰虛:肺病較久,肺陰虛京可導致腎陰虛。證見咳嗽、痰少、動則氣促、腰酸腿軟、潮熱、盜汗、遺精、消瘦、口渴、舌紅少苔、脈多細數。此證可見于肺結核病人的晚期。
【脾病的辨證】
(1)脾氣虛弱(脾失健運,中氣不足):多因素體虛弱或病后調養不當,脾胃氣虛,運化功能障礙所致。證候可有食欲不好、消化不良、食后胃腹脹悶、腹滿腸鳴、大便稀薄、形體消瘦、四肢無力,精神困倦、舌淡苔白、脈虛細緩;如更有少氣懶言、脘腹重墜、久痢、脫肛、臟器下垂(如子宮下垂、胃下垂、腎下垂等),勞累后即有氣墜感,則為脾氣下陷的征象。脾氣虛常見于潰瘍病、慢性腸炎、慢性胃炎、神經官能癥及消化不良等病時。
(2)脾陽虛衰(脾胃虛寒):多因飲食不節,久病脾虛,脾陽不振,運化不力所致。病情較脾氣虛弱重,證候可見有胃腹脹痛,喜熱敷、喜按壓、食欲不好,腸鳴噯氣,大便稀薄,小便清長,或浮腫尿短;有的可面色蒼白無光澤、形體消瘦、少氣懶言、四肢不溫、口流清水、舌淡苔白、脈沉濡弱。此類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導致營養不良的虛弱證候,可見于潰瘍病,慢性腸胃炎、腸胃功能紊亂、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某些水腫等病時。
(3)脾不統血:多為久病脾虛,不能統攝血液循其常道運行的某些出血證。可有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血色紫暗)、尿血(無痛尿血)以及月經過多、崩(陰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長期陰道少量流血、淋漓難盡)不止。伴有腹部隱痛、食欲減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懶言、面色萎黃,口不渴、尿清長,有的還可能有四肢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質淡、脈細弱等證候。本證可見于潰瘍病出血、月經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或腎結核等病。
(4)寒濕困脾:多因脾氣素虛,或飲食生冷,或淋雨、久臥濕地、濕困脾陽,不能運化水濕所致。證候多有飲食減少、胃腹滿悶、惡心欲嘔、口粘不渴,或渴不欲飲、頭身困重、腹瀉肢腫,或皮膚暗晦而黃、白帶多、苔白厚膩、脈濡遲或緩。本證可見于慢性胃腸炎、慢性肝炎、某些水腫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