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氣營血辨證

中醫的衛氣營血辨證,是六經辨證的發展,也是外感熱病常用的一種辨證方法,它代表病證淺深的四個不同的層次或階段,用以說明某些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病情輕重、病變部位、各階段病例變化和疾病的變化規律。這就是中醫常說的,“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溫病的發展,一般是按衛、氣、營、血這四個階段傳變的。病在衛分或氣分為病淺,病在營分或血分則為病深。
衛氣營血辨證常與三焦辨證參合進行。上焦包括心肺,肺的證候相當于“衛分”的證候,肺衛的病邪深入,則傳至心包而出現“營分”的證候。中焦包括脾胃,中焦溫熱或濕溫,常表現為“氣分”證候。下焦包括肝腎,多見“血分”證候。如再結合六經辨證,則太陽表證,相當于“上焦”和“衛分”證候;陽明、少陽、太陰證候,相當于“中焦”和“氣分”證候;少陰與厥陰證候,相當于“上焦”、“營分”和“下焦”、“血分”證候。
中醫把感染性熱性病統稱為溫熱病。溫病的發病特點是,起病急,發展快、變化多、如常見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腦、乙腦、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等許多傳染病、流行病多屬溫熱病范疇,中醫多按衛氣營血來進行辨證論治。
(1)衛分證候:發熱、惡風寒、頭痛身痛,體倦,咳嗽,鼻塞、無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邊尖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浮緊。此類證候多見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2)氣分證候:高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多、氣粗,口渴喜冷飲,脈洪數或滑數,舌紅,舌苔由白轉黃或黃而干燥;病重可有大便燥結,腹痛或壓痛,甚至胡言亂語,狂躁不安。此可見于感染性疾病的高熱期。但由于氣分證涉及的范圍較廣,病情較復雜,故辨證時還須注意分清以下幾點:
①熱傷于肺:發熱,咳喘,痰粘稠,口渴,甚至呼吸迫促,鼻翼扇動,舌紅,苔黃,脈數。可見于大葉性大葉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病。
②熱犯胸膈:發熱,心煩,胸悶,坐臥不安,失眠,舌紅,苔黃,脈數。
③熱結腸胃:午后潮熱,腹滿硬痛,便秘,煩躁或胡言亂語,舌紅、苔黃厚干燥,甚或干黑起刺,脈沉有力。常見于熱病、便秘難解、單純性腸梗阻等病。
④熱郁肝膽:寒熱往來如患瘧疾,熱多寒少,口苦,脅痛,腹悶,惡心,舌紅,苔黃微膩,脈弦數。可見于急性膽囊炎、瘧疾等病。
⑤脾有濕熱:發熱但體溫不太高,或午后發燒,腹悶,惡心嘔吐,身重,肢倦,口渴不欲飲,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或緩。多見于腸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治療時還應根據濕熱的輕重而分別對待。
(3)營分證候:發熱以夜晚較盛,心煩,不思睡,神志恍惚,口不太渴,有時可有昏睡或胡言亂語,皮膚可見隱隱斑疹,舌紅絳,苔少,脈細數。此類證候可見于感染性疾病的嚴重階段。但治療時還需分清以下幾點:
①氣營(血)均受熱傷:高熱、煩渴,皮疹隱現,舌質深紅,舌苔干黃,脈洪大數。可見于斑疹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等病時。
②熱傳心包:神志恍惚、不清,甚或昏迷,胡言亂語,或手常抓空摸床等。此常見于高熱病人的昏迷期。
(4)血分證候:持續發熱,夜晚為甚,班疹顯露,可有出血(如吐血、鼻血、便血等),有的可神志昏糊,胡言亂語,狂躁;手足抽筋,舌質深紅或紫晦干燥,苔少或無,脈細數。可見于感染性熱病的嚴重階段或晚期,或有毒血癥時。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