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理論的形成和學術發(fā)展
經絡的記載詳見于《內經》和《難經》,此前則有漢墓出土的《脈書》,此后則有歷代經絡與腧穴相結合的多種著述。現(xiàn)按朝代先后作一介紹.
一、先秦及漢代
1.現(xiàn)存的經絡文獻原以《內經》為最早,近代發(fā)現(xiàn)漢墓出土的古帛書和竹筒中都記載有“十一脈”,為《脈書》的主要內容.《脈書》有屬于黃帝,有屬于扁鵲,可知有不同的本子。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就有幾種文本,一種內容較簡,按先"足三陽三陰脈”后“臂三陰三陽脈”排列,因稱為“足臂本”(《足臂十一脈灸經》).另一種內容較詳,按六陽脈后五陰脈次序排列,因稱為“陰陽本”(《陰陽十一脈灸經》)。后者在帛書中有甲、乙兩寫本,又有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簡書本。可見其傳抄較多,影響更廣。帛書的記載見《馬王堆漢墓帛書》和《五十二病方》書中。
《內經》包括現(xiàn)存的《靈樞》和《素問》。其寫作時間當是《靈樞》在先,《素問》在后。關于經絡的記載以《靈樞》為最詳,如《經脈》,《經別》、《經筋》、《脈度》,《根結》等篇;《素問》則是在此礎上作進一步的闡發(fā)和討論,如《脈解篇》、《皮部論》!督浗j論》,《骨空論》、《調經論》,《太陰陽明論》、《陽明脈解》等。
戰(zhàn)國初期的醫(yī)家秦越人(扁鵲),曾刺“三陽五會(輸)”救治虢太子尸厥;馬王堆出土帛書《脈法》中的“陽上于環(huán)二寸而益為一久(灸)”;《五十二病方》中的“久足中指”、“久左胻”等,都是有關腧穴早期臨床應用的文獻記載。
西漢初期,著名醫(yī)家淳于意(倉公)用針灸給人治病,已經明確提到了什么病,應該刺什么部位。這些部位倉公稱之為“俞”,或稱“砭灸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y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y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y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y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fā)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yī)藥發(fā)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