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艾灸有效防治凍瘡
中醫艾灸有效防治凍瘡
凍瘡是寒冬或初春季節由于皮膚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襲,使末梢的皮膚血管收縮或發生痙攣,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使得氧和營養不足而發生的組織損傷。多發生在手腳的末端、鼻尖、面頰和耳部等處。以患處皮膚蒼白、發紅、水腫、發癢熱痛伴有腫脹感,嚴重的可出現紫血皰引起患處壞死,潰爛流膿疼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中醫艾灸在防治凍瘡方面有顯著療效。
中醫學認為凍瘡患者多因陽虛使氣血運行不暢,一旦外感寒濕之邪凝滯于脈絡,久而久之便會使肌膚失去正常的養分出現不通則痛、不通則腫的表現。采用中脘穴加患部艾條溫和灸療法治療凍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令患者取舒適體位并將中脘穴處充分暴露后,術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筆寫字狀拿灸用純艾條,使艾條與穴位局部皮膚成45度角,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覺穴位局部溫熱向腹內傳導、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溫和灸15~20分鐘。術畢再在凍瘡局部先輕揉按數分鐘,如前灸法于凍瘡處施術至局部溫熱、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一般為15~20分鐘。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
“脾為后天之本”、“胃為水谷之海”。方中中脘穴出自于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這個穴位位于任脈上,別名上紀、太倉、胃脘,是胃的募穴(即胃的精氣反應到胸腹部的特殊部位);同時它又是八會穴里的腑會,和膽、三焦、小腸、大腸等的關系都非常密切。其穴內部正好對應的是胃(脾)體,艾灸之具有調理脾胃,化濕降逆、疏肝理氣、溫胃散寒、調補脾氣、健中和腸之效。隨著脾胃功能的提高,使水谷精微運化到達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和皮毛筋骨,結合凍瘡局部溫和灸來改善局部組織的微循環和神經營養功能,降低局部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從而恢復肢體局部神經血管的正常功能,把周圍寒濕之氣拔除,達到通則不痛、通則不腫、祛瘀生新、祛瘀養血,凍瘡自然就會消失。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